构建初 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周斌
[导读] 高效课堂的建立,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堂的作用
        摘要:高效课堂的建立,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堂的作用,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能性,更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当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建立方法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引言:
        新课程教学概念理念的深入促使人们对于“高效课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思考,然而,高效课堂,并不是简单的通过对于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实现对于知识的传输,而通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个性、能力与兴趣,寻找最适宜当下学情的课堂教学形式,并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完成对于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培养,实现课堂价值的最大化。
        一、低效的主要原因
        教学改革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思路,但现阶段的教学仍然存在“低效化”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方面在教师的“教”,而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学”,以及两者之间的非良性互动,最终导致了低效课堂的产生。
        (一)“教”的问题
        “教”的问题,又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刻板固化的思维,对于课堂纪律进行严格要求,认为学生只有遵守课堂纪律,不交头接耳,循规蹈矩,才能实现课程教学效率,而这种行为,恰恰容易打击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精神,导致学生对于上课本身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低下[1]。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于“自主学习”理念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要求,对于自主学习展开了实践探索,但在探索的过程中,缺乏与实际学情的具体结合,盲目照搬与复制其他成功经验,导致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无有效互动,学生学习缺乏目标,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一知半解,最终导致的课堂的低效。
        (二)“学”的问题
        “学”的问题同样可以细化为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基于教学本身,对于学生而言,初中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更强,如果缺乏学习兴趣或原有基础薄弱,很容易对于教学科目本身产生厌学心理,导致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低效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初中生而言,虽然当下的教育理念更加倡导素质教育,重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中考、高考的压力始终都在,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或产生学习动力,能力的提升也并不能够带来对应的成就感,只一味注重成绩,进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围绕上文中所提到了现阶段打造高效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在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时,就需要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源上实现对于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化”的体现。
        (一)教师的自我提升
        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无论是教学观念、对于素质教育的认知还是基于实际情况,对于班级学情的正确认知,对于自身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认识,都是观念转变的重点。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对于问题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结果是否计算正确,过程与步骤,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样非常重要。而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如此。教师完成教学目标,重要的不仅仅是目标是否完成了,还需要注重,完成目标的方式方法[2]。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强化个人的专业素养,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进修学习,吸收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其次尝试了解并掌握实际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情情况,来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参与到课堂的整体互动中来,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真正融入课堂而非排斥课堂,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好基础。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进度的目光反投向学生,通过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进而逐步自己探索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习惯入手,逐渐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过分强调课堂纪律,更多的创造一些互动的空间与环境,通过课堂氛围的改变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把注意长久的保持在课堂当中,在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与教学方式的转变,获取学情,对症下药,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建立数学逻辑思维,完成对于高效课堂的建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单一对于教师或学生而言的,而是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来完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建立在实际学情上,不盲目复制粘贴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分析与摸索,寻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环境,进而实现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胜兵.初中数学组织探究式教学活动 以构建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1):105+107.
[2] 陈毅群.任务驱动教学法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5):65-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