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赵茹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整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热爱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实小学数学课堂,这是每一位新时代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基于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
引言
        “数学”学科的心脏就是“提问”,提问可以分为学生提问以及教师提问两种。科学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为整个教学实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设定的问题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瓶颈,有的问题过于高深,直接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的问题提出,则是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下面就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问展开研究,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
        作为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沟通、交流手段,课堂提问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教师由于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所以在提问的过程中略显冗余、繁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导致原本时间有限的数学课堂更是被一些缺少营养的内容所局限,打击了学生在整个课堂提问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处于课堂时间考虑,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课堂时间浪费,而缩短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只能在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教学中进行认知,导致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局限性。
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数学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转化、类推、举例等,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方法去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会影响小学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想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实质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注意引导和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和性质,而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设计悬念和疑问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图形的概念、发现图形的性质,并联系生活中存在的实际例子。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四、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模式之一。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并在学生对数学产生浓烈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使之成为具备综合能力的小学生。学生在探究性的数学教学环境中,思维较为活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可通过探究活动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上课,教师便拿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问道:“同学们,你们能够测量出这两个圆的周长吗?大家尝试使用直尺测量一下。”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有学生建议找出一根绳子围着圆转一圈,然后只要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还有学生建议在圆上标记一点,然后将其沿着直尺滚动一圈到原来标记的位置,此时直尺上显示的数字就是圆的周长。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这两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寻找一些圆形的物品,使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圆形的周长和直径,尝试探究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而掌握圆周率的概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教学无定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问方式是十分多元化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时也必须要强调对整个问题内容的实效性认知,在符合学生认知以及个体经验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时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提升整体课堂的有效性与价值性,为每一名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妙春.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初步探究[J].新智慧,2020(08):101.
[2]郭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J].科普童话,2020(06):106.
[3]杨金凤.教学有方针对性提问——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问[J].考试周刊,2020(06):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