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学生天性好动,在课堂上存在众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大多数小学生很难有效集中注意力,有时会交头接耳,有时还沉浸在课间游戏中,还有的小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教师的提问毫无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技巧性的课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着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阶段的知识难度并不是很高,而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调动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开篇,要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先导效果。
首先,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数学课程的认知还比较浅,因此他们很难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一种亲密感,在进行后续的课堂学习时会更加投入。
其次,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对于一件新买的玩具,他们会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希望能掌握玩具所有的奥秘。对于数学课堂亦是如此,教师在课堂开篇抛出的第一个问题至关重要。小学生不希望这个问题是可以被一口解答的,而是希望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可以开动脑筋思考,或是动手尝试,然后才能突破这一问题,获得更强的成就感。
最后,课堂导入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经历了课间10分钟的休息之后,在课堂刚开始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知识搭桥、情景营造、道具吸引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灵活的问题情境。在这些铺垫的基础上,课堂导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与数学思维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摆脱单纯围绕问题学习的心态。
当前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导入环节需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程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得到有效调动。然而,当前数学课堂的导入仍存在诸多问题。
1课堂导入过于单调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从旧知识导入,可以通过看图的方式导入,还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生活化问题导入等多种方式。但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只利用一种方式,就是从旧知识导入到新知识,而且导入的语言也比较平淡,这使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虽然教师在后续的讲解中准备了诸多有趣的道具,课件也制作得非常精美,课程内容非常充实,但是因为在导入时学生的兴趣就不高,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导入的随意性较强
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也能够做到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环节,但很多教师采用的课堂导入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课堂导入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
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课堂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篇,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设计上要兼顾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针对性、简洁性、直观性等。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设计和运用课堂导入的方式,切勿千篇一律,要做到高效设计、有的放矢。
1兼顾学生年龄特征,有效设计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不仅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征,更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以低龄段学生为例,他们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活泼好动,因此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一些动作性活动;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影音素材等完成导入。高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强,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舒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静下心来听课。
2明确导入目的,细化导入环节
教师要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围绕目的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的增、减、添、调,使课堂导入既能有效促成教学,同时又简洁明了。以观察物体这节课为例,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拿出物品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这样可以很好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知。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小学生因为不明确观察的目的与方法,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问题来引导。而频繁的提问和讲解,又会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变得分散。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课程的推进也会更加顺利。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不能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更不能为了精彩而过度夸张地导入。导入只要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大脑能够有效思考,就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