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 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吴少东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认知发展、主动选择和参与的过程。它是引导、激励、促进学生自觉、自主、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激发数学知识、数学认知体验和记忆中的图形再现,开启数学联想学习艺术的一种教学行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教学影响。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发展的数学思维,优化策略,创造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合作交流,让个体创造与群体智慧相融合,促进学习主体的认知建构能力。

一、教师要创设优质的小学数学学习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即“情境”。教师创造高质量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认知积累,激发学生的数学联想,激活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认知经验或数字表征。
1. 与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三点:一是必须包含数学信息,具有数学思维价值,排除与新知识无关的情境;第二,要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要相一致;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相关的教学环节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发展。例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度的图形,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角度是由两个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两个硬纸板条和一个图钉,引导学生做出活动角度,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顶点就是角的两边的交点;然后,让学生找一种用吸管做角的方法,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沿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各个部分的理解。通过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灵感,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
2.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启迪。比如,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车轮的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并让学生想象表演骑车轴不在圆心的自行车会是什么样,而车轴在圆心的自行车骑起来又是什么样,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表演中进一步认识到圆心到圆周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因此自行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时骑起来才会平稳。接着,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等知识后,张老师又给出一些圆的半径,让学生去猜测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中的圆。当学生看到半径是15厘米时猜测可能是盘子、可能是披萨,当看到半径是150米时,有的学生联想到了麦田怪圈。这样的情境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强化圆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的长短这一新知,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3.强烈的认知刺激,形象生动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具体形象、鲜明色彩、直观感受等特点,构建与新知识相关的学习情境,可以突出数学问题,形成强烈的认知刺激。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为了显示的实际意义单位“1”, 教师用一支粉笔、一盒粉笔、一箱粉笔来显示计量单位的变化类型,突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类事物的整体都可以平均分,从而获得分数意义中对于单位“1”认知建构的有效拓展。
二、教师要在探究过程中激励学生自主创设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新知,必须激发他们依靠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数学学习,尝试解题,自我推测,开展实践探究,并相互研讨,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激励学生有创意的自主构建常采用如下方法:
1.未教先尝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复习有关旧知,揭示新知,可以引导学生先行自我尝试解答,这就引发学生自发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力求自我探究。比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等分物品开始,变化等分的份数和总数,使得余数的出现成为学生自我遇到的新现象。
2.鼓励奇思妙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轻易采用不经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结论,并在解题后不满足于已有的方法,或对已解答过的问题加以引深变化,从而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发散思维。比如,圆柱的侧面展开通常是一个长方形,当一位学生用小刀斜划圆柱罐的商标纸时,展开的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发现,学生可以获得对圆柱侧面的新认知。4.引发争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回答或意见发生对立时,教师应将此当成发展学生思维的极好契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任由其充分表达。
三、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 把握自主创新的尺度
        在创造优化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知识的重组、转化和丰富不能超越学生自身的知识库、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它必须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必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及时适度地获得有效的发展。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不仅是逻辑上推断并完成教学分数和部门之间的联系, 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来逻辑地推理完成教学,但也要加强示范分数等值分数单位的变化,以便学生可以通过总结和发现新知识,着色和创建等值分数。
2. 强化主体创设的根基
        学习主体的能动发展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所在。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这种情境创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时,教师要在数学问题的提出、新旧知识的比较、概念的揭示、规律的总结等方法的把握乃至问题的编选等各个环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学习的主体在基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获得多元、多层的自主建构。
3.丰富主体创设的经验
        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的创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参与问题情境的创造活动,体验问题情境的创造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数学经验是数学活动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是主体在各种数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认知思维的逻辑活动经验。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比较,区别对待,分析问题及其定量关系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合成、归纳、抽象、归纳、演绎和推理,做出证明与反驳、类比联想、猜测与验证,在诸多的思辨过程中积累数学逻辑思考的活动经验。二是感悟数学思考的策略经验。策略即优化思考的技巧性手法。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自悟假设、转化、替换、倒推、列举等数学思考策略,积累思考策略运用的经验。三是“做数学”的实践操作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安排学生动手动脑,增加感性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借助测量、画图、折纸、摆弄学具、制作模型等进行观察、开展社会调查统计、尝试数学学习方案设计等。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操作性实践活动,为他们的数学认知建构增加感性积累,提供直接经验基础。学生只有积累这种活动交往经验,才能集思广益,促进优质高效的数学建构。

参考文献:
[1]罗明.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学周刊,2018.
[2]李恭刚.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
[3]谢忠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000(008):318-319.
[4]李宏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9,000(008):150-151.
[5]王敏.巧用情境教学,灵动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161-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