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 高年级数学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彭秋芳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智力活动参与少,思考探究能力弱”的现状。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习内容更具抽象性,学生找不到解题方法和有效协助容易放弃,降低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现有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缺乏细节的教学指导,教师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力参差,需要累积探究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基于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
引言
        探究式教学则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的时间、机会,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和思想,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实现探究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即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初步认识。当然,这种初步的认识并不会使学生透彻的理解知识,还需经历一个深入的、再学习的过程例来进行拓展与巩固。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则刚好符合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利用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二)数学学科特征明显。数学这一学科本身便有着知识系统紧密联系、逻辑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需要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做到思维缜密与正确辨析。而探究式教学便是运用逐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条理清楚地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协作关系明显增强,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此外数学的学科特点还能划定学生探究的范围,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探究活动的艺术
        在小学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普遍还不完善,所以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理解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一些新的原理或者概念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并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入于教学情境当中,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这样还能够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在《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圆形的概念之后,为了调动学生探究圆形特征的热情,我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我说:“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学校以前组织校外集体活动的时候,我们都是一起坐公共汽车去的,假如我们这个星期还要一起出去郊游,而学校这次给我们提供了三种车辆以供选择”,然后,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三张车辆的图片,这三辆车的区别主要是轮子不同,第一辆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轮子是圆形的,但车轴的位置没有在圆形的中心,第三辆车的轮子也是圆形的,而且车轴位于圆形的中心。接着,我让学生选择一辆车,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多选择了第三辆车。于是,我给学生进行了动画演示,学生发现第一辆车在行驶中十分颠簸,第二辆车也稍微有些颠簸,只有第三辆车的运行是十分平稳的,所以学生都知道自己选对了,但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辆车不同的行驶状态。最终,借助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促进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
三、明确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数学学习,从而能够让小学生知道在数学教师的教学当中自己应该学什么,又要做什么,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在小学期间思维还在发展阶段,对于身边事物的认知度不够。

虽然小学生不能很全面、很深刻地理解这些事物,依然对这些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根据书本上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出比较有趣且意义深刻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可以定下“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从而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给出相应的自学提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清楚数学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还可以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探究性作业设计
        (一)生活描述型探究作业。这块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可在课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总结提升,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如:学习“时、分、秒”时,可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表达对时、分、秒的时间感,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二)反思评价型探究作业。这类作业设计多用于计算教学后,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出错是难免的,对于一些经常出错的问题,可设计反思评价型作业,让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分析出错原因,查找解决的方法,反思今后的作法,从而达到夯实基本技能,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三)概念表征型探究作业。这类作业多用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学生对概念不清晰,则会让数学越学越糊涂。概念表征型作业则致力于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阐述数学概念,从而加深理解,让知识灵活运用,真正变成自己的。如:可用于阐述运算定律、分数的意义、理解正数、负数等。(四)问题分析型探究作业。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以上过程,才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问题分析型作业应用而生。如:学生在学习统计图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来解决问题;又如:用画图的方法解释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的过程等。(五)归纳总结型探究作业。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归纳总结。而数学学习往往都是成单元学习,并且不同学段对同一块知识学习的深度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学完一单元后,教师可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制作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建构知识体系。
五、成果汇报,核心提炼
        数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学生善于归纳总结,教师鼓励学生能清晰、准确表达探究结果。在多个教学应用中,教师组织了“韦恩图汇报公倍数结果”、“全班交流多种算法的启示”、“小组上传近似长方体的面积计算过程”的分享环节。在成果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过程、探究结果的评价。师生评价的维度可包含学生自主猜想、验证的效果和小组协作探究参与程度。此外,教师清晰地梳理核心结论尤为重要。数学课堂中若存在多轮逐步递进的探究教学活动,教师更需及时地进行探究结论的梳理,提炼要点。
结束语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有效促使学生亲历猜想、思考、验证、记录、讨论、归纳等多个过程。从课堂氛围、教学效果中可感知,学生对探究主题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其独立思考和动手探究的能力逐步提升。同时,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探究式学习课堂设计与应用中,积累更多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特别在探究主题选择、探究活动组织、探究学习评价方面进行了总结,从而有效实现提升小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研究[J].学周刊,2020(02):13.
[2]李慧.“互动——探究式”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9(12):33.
[3]毛云燕.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中),2019(12):137.
[4]李守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分析[J].家长,2019(35):139.
[5]王志刚.探究式教学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9(12):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