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 准“设问”点亮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刘晓娟
[导读] 数学课上,有效的问题是师生之间顺利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摘要: 数学课上,有效的问题是师生之间顺利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必然以有效的提问为依托,来调动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怎么设计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呢?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精准“设问”,才能让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既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双赢。
        关键词:精准   有效    提问    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精准设问,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一、吃透教材,让“问”落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
        数学学科的知识自成体系,因此,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以教材为依据,课前备课要下功夫精研教材,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可以一两句讲明白,哪些内容是需要精讲精练的。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引新,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以带动学生高效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表》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一边背诵2~7的乘法口诀,一边出示这些口诀。接着提问:“你能在这些口诀中找出含有数字‘8’的口诀吗?”待学生找出“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这几句后,师乘机再问:“接下来还有几句?你能接着编下去吗?”学生按照以前学的方法迅速编出了下面的几句口诀。但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接着提问:“怎么记住它们呢,哎呀,我忘了七八到底是多少了?怎么办?”孩子们纷纷为老师出谋划策。一节枯燥的口诀课,学生在编一编、记一记、玩一玩中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也都收获了编口诀和记口诀的方法,真的忘了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二、紧扣学生,让“问”落准在思维的生长点上。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数学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接连铺展开来,形成一个问题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发现学生思考发现的闪光点。如果能让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得以呈现,并借此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在进一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以此为生长点,不断拓展、深入和壮大。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但有个别同学却提出了他们的思考:怎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以用撕一撕的方法;可以用剪一剪的方法;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这一结论似乎是无可质疑的了。有一个同学却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刚才我量的时候,三个角加起来结果是179°,我知道测量是有误差的,其他的方法也只是证明了单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证明这一结论呢?这一问题成功地使大家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中。有的学生提出把任何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都会得到一个四边形,而四边形都是360?°的,比如长方形……的确,数学是严谨的,每一次的问题都代表着学生的思维在向更高水平发展着,延伸着。
        三、创设情境,让“问”落准在教学的重难点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设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
        创设生活情境,让“问”落准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倍加高涨;当学习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知识就会变成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的教学为例,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把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难点则是在数线段的过程中发现一定规律并发展有序思维。上课伊始,教师联系生活,提了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之间,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孩子们的答案并不一致。教师并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实验。等实验完了,答案是3次。教师再次提问:你是怎么数的?怎样才能做到又快又好?你能把数的过程画下来吗?等孩子们都理解要有规律地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时。教师让学生去数公交车的路线条数,学校四年级班际足球联赛的场数(假设每2个班比赛一次)。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规律,解答问题,最后通过观看“高斯算法”的小视频,得出了数这一类图形的规律是n(n-1)÷2,并进行了验证。学生的学习因为有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为载体,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需要教师从教材、学生、课堂、情境这几个方面着手,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变得新颖、独特、有趣,也更为“有效”,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点亮我们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策略创新让教学事半功倍》
        3、《技术改变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