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关联性很强的学科,在传统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往往因为严格的论证步骤,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而使学生感到枯燥,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薄弱的学生,更不知道对于这些知识该如何下手进行学习,他们无法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感觉到学习数学就是为了高考而学,没有太多在现实中运用的机会。本文就如何开展高中数学“趣味课堂”教学而做出论述,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实际生活、趣味课堂
对于高中生来说,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之久,教师要想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下面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几种措施。
一、营造生动活跃的教学情境
由于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制度影响深远,导致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单一的讲述,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只是反复的要求同学进行公式的记忆以及习题的演练。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场景,是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例如在《统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教室比作一个大型超市,设立几种商品,然后让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想选购的商品,随后从所有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统计。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统计的过程,是学生对于统计这项活动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当堂趣味游戏
想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提起学习兴趣,就要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部分学生都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向大学发起冲刺,竞争逐渐变激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精神处于长久的紧绷状态。青少年对于游戏的形式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趣味游戏,从而放松同学们的神经,使同学们有更好的状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这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内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设置题目,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圆柱与圆锥都有哪些,随后组织学生进行举手抢答。学生每答对一题,该生所在小组加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最终得分多的小组获胜。这种小游戏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以及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更加专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壮大,涉及的领域愈发变得广泛,对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媒体设备作为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相比较传统的语言教学,学生们对相对直观的信息展现方式更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一些经典习题的讲解视频,以及优质的教学幻灯片来为同学们进行播放,同学们会被电子产品呈现出的丰富信息所吸引,通过解题视频可以学习到更加便捷或是更丰富的解题思路,从而可以将这部分解题技巧与自己所掌握的进行对比,而优质的幻灯片能够优化同学们的学习体验,使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轻松,同时精良的画面也会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四、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学习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的任务,作为学生在学海中的引渡人,教师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通过当堂练题和当堂问答,教师可以大致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学习进度是否缓慢、基本知识是否扎实掌握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与学生不断交流互动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沟通。例如在平面向量这章的学习中,学生在作答该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大题时,可能会遇到一道题有多种解法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疑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学生提出不同解题思路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叙述出来,而不是一味的由教师单独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存在感,让学生体会到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权,进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结语:趣味课堂对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学知识不断增多,学生学习兴趣渐渐变弱的情况下,高中教师必须从自身找突破,注重数学的教学模式。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趣味课堂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伟. 趣味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高中数理化, 2014, 000(004):13.
[2]宋志强. 关于加强高中数学趣味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 智富时代, 2015(7X).
[3]李伸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趣味性导入[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000(01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