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精准教学”也受到了许多教师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精细化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精细化教学模式,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准教学;思考
“精准”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采用“精准”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精准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在这一阶段,我国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这种“精准教学”模式来准确定位学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精准教学方案。笔者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评价三个方面对精准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简要思考。
1 精准教学简述
“精准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著名教育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后由奥林格·林斯利总结并首次提出。起初它只是致力于解决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落后问题。当时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对数学的学习尤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精准教学”通过对学生外在学习环境的营设,使其将学习行为转化为一种条件反射,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这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并将其引入了自己的课堂,逐渐成为用以评估各类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针对个性不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精准教学可以帮助教师给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流畅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开发各种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2 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对策
2.1课前精准判断学生基础
课程实施的前提是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其中,对学生学习基础的精准定位便是备课的关键环节。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选择适合学生整体的教学方案,更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多样、分层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是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很难实现的。在定位学生学习水平时,教师可以采用诊断性检测的方式,通过开展简短的小测验,快速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基础。在准备测验试卷时,教师需要意对试卷的整体难度和题目数量进行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大致的预估。一方面,题目难度要适宜,且内容无需全部局限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内容,如果题目难度过高且全部聚焦于本课的知识点,则多数学生会感到十分陌生,测验成绩也会偏低,无法达到准确的诊断结果。这不仅对教师的预估效果有所影响,学生也会在测验中感到强烈的挫败感,由此产生对新课知识的抵触情绪,不适于教学的高效展开。而过低的题目难度则会使测验结果偏高,教师同样无法准确达到预计的测验效果。为更好地起到课堂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测验中设置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或生活化的导入问题。例如,在进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诊断性测验时,相对于提问学生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或名称这些抽象程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如冰箱、魔方、纸箱等学生熟悉的物品,然后以“找不同”或“形状分类”的趣味游戏考验学生对形状的基本判断和认知能力。
2.2 课中精准实施教学方案
在完成对学生的基础判断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特点制定具体的精准教学方案。首先要明确,制定和实施精准教学是围绕着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以及个性化的教学原则而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长期学习计划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动态的精准教学。精准教学并不是一种可以直接使用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是针对不同学生之间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的每个教学阶段都不是相互分离的,相反,它们之间应该是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并相互承接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逻辑特点,制定多阶段相联结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进行“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整节课设计成一个连贯的实验过程。首先向学生展示体积、形状都完全一致的盒子,然后将其中一个盒子装满沙子,另一个盒子则放放进一个封闭的箱子中。随后向学生提问:“如果将盒子a内的沙子全部导入盒子2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当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猜测观点后,教师开始利用实验验证,即把盒子中的沙子倒出,此时学生会得出结论:剩余沙子的体积与装盒子b的箱子体积是相等的。紧接着,教师进行第二步实验,将剩余的沙子到回箱子,并重复提问学生有关实验结果的猜想、再次验证、再次观察现象……以此类推。这种连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3 课后精准反馈学习情况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采用测验试卷或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缺少吸引力,反而可能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分散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精力。在精准教学的要求下,教师必须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能够做到精准把控课堂节奏,并对偏离课堂进程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开展形成性的评价体系。精准的教学评价,首先要考虑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其次,正确运用激励反馈机制是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教师要在具体教学中时刻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并善于捕捉学生的细节心理动态,以便及时进行正面的反馈影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数据对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的方式也越来越普遍。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班内同学的掌握层次以具体数据的方式输入到网络,并对其进行精确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在宏观层面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进度。除了对学生的课上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网络也是增进家校连接、落实校外评测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与学生家长展开直接的交流,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传递给家长,以保证家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家长的友好合作关系,及时知晓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完成、课外学习的情况,有利于为学生打造全面、综合的反馈评价系统。
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备受中小学生教师欢迎的高效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特点,以形成对整体学生的宏观把握,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精准教学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思考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艳丹. 精准教学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与思考[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000(005):132.
[2] 李香林. 精准教学与德育教学的二元结构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践方法侃论[J]. 读天下(综合), 2019(2):0090-0090.
[3] 项益芬. 基于精准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新课程(综合版), 2018(5).
[4] 周晓芬. 基于精准+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探析[J]. 人文之友, 2018, 000(004):203.
[5] 陈枫. "智"学"慧"教"明白"课堂——基于数据分析的小学数学课堂精准教学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5):95-96.
[6] 陈枫. "智"学"慧"教"明白"课堂——基于数据分析的小学数学课堂精准教学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5):95-96.
[7] 任伟.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 新课程.小学, 2016, 000(005):P.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