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陈才道
[导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在中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中是不容忽视的,是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是让学生尽可能做到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读题和解题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想题目的习惯,引导初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初中学生主动联想实际模型。通过基于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探究,寻找和探讨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性的数学问题的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培养读题习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数学是人们在客观世界发展的历程和在逐步实践中得出来的一门开发思维性的学科,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例如物理,化学,机械,计算机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都需要数学做基础性学科。人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人类社会生产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数学知识中的应用题则是人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提高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是非常重要,而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则要老师基于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探究,对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进行了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初中学生正确的数学读题习惯
        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读懂和了解它。数学应用问题是一个可以转化为纯数学问题的实际问题。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真正存在各种社会的问题,它涉及个人和社会现象。而初中数学读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读题才能把握住应用题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去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应用题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读题,明确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解决目标,才能得到完整清晰的印象,真正理解问题,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正确读题习惯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进行读题,让学生学会抓住题中的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明确题中的变量进行思考,联系所学数学知识,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存在的数学问题。
        二.培养初中学生在数学解题时联想题目的习惯
        数学应用题涉及的对象非常广泛,知识面广,可以构造成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需求关系相关的数学应用问题。初中数学的应用问题主要有三类:(1)数学学科的问题,如数、长、角、面积、体积;(2)其他学科的问题,力学、电学、光学、自然科学的集中等;(3)与生产、生活有关的问题,如工程、计量及材料配置、利率问题、优惠问题等常见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我们掌握了它们的原型与抽象数学模型的对应关系和公式化规则的“简单”问题;有的是“不常见”的初中数学应用问题,如其他学科中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由于我们把问题的内在联系起来,理解问题的含义和数量以及问题的等价关系,解决问题起来就容易多了。一般来说,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联想题目的解题方法用的很少,在解决数学应用题中很有效,它包括:根据问题的意义回忆已经看到或做过的实际问题;通过类比寻找与问题意义相似的实际事物;通过已有的经验来想象与问题的意义相关的实际问题,用钢笔在纸上描绘实际图形的发展过程。但是,一个具体的数学应用问题对于不同的初中学生来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直接列表”或“先画示意图,再列表格”,然后利用列表或画示意图来进行审题,明确题中的所问意图。但这一来所涉及的知识很多,我们要用联想题目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应用题是具有开放性的,领域广泛,涉及面多。一方面,提供的信息可能是不够的或重复的,帮助初中学生分析和筛选数据,获得有效的信息和提高他们的文字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从一些信息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公开的,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予以肯定。

开放式问题,培养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初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丰富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创新的数学思维特点应该是新颖性,独特性,非常规性或兼而有之。在应用型教学中应重视初中学生的创新性,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应用问题。当然,这需要给初中学生更多选择自由思考的空间。第二点,允许答案个性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中学数学教师应逐步减少分类问题的应用、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的标准要求,指导初中学生有效的数学思维策略,支持特殊的初中数学解题策略,合理运用数学中的思维想象,体现解决问题的个性化,培养初中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初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联想实际问题的习惯。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中学教师重视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灌输,但往往忽视初中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活动失去了必然的联系,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而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初中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搜索实践知识和联想实际解题习惯。通过实践活动和联想实际问题,引导初中学生收集相关信息,用文字或图表编制自己的问题,然后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不仅提高了初中学生的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初中学生学习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初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初中学生主动联想实际问题的习惯,强化分析问题的意义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好“10-15分钟教学效应”
        所谓的“10-15分钟教学效应”就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下半节课,可以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和巩固知识时遇到困难时,可以立即向老师咨询或和同学讨论,及时掌握知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这10-15分钟里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巩固知识和解决问题,如向老师咨询、小组讨论或小组咨询。但无论是通过向老师咨询还是小组解决数学问题,其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性问题,是提高解决实践生活中数学解题能力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由浅到深,让学生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好“10-15分钟教学效应”使学生读懂教材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应用题是初中生接受数学教育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深入学习和探讨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基于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初中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禄华. 徐庆彩. 严冠军. 初中数学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难点突破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2] 杨胜强. 徐志梅.继承与创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创新思考 [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05)
        [3] 朱胜美. 马胜凤.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探究[J]. 锦绣?下旬刊 (2012年03期)
        [4] 赵发贵. 吴爱兵. 初中数学学习障碍中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5] 李建敏. 宋宜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突破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难点[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1年0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