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教学理念。物理学科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只注重物理理论、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应该加强实践锻炼,将理论与知识科学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感悟和体会到物理的真谛。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笔者将在本文以“电磁学”为例对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进行探讨,提出教学对策,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学对策
引言:
教学生活化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的传递、基础技能的教学与生活元素相融合。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常见元素的利用,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或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论。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做到有效理解。不仅如此,还能够使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建立“学习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物理老师虽然已经建立了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识并逐步落实于日常教学中,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生活化程度低
许多教师在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时候仅仅停留于利用生活道具和素材进行知识讲解和实验活动,而没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将物理学科知识生活化的内涵和真谛通过实践传递给学生,从而降低了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1]。
(二)生活化范围窄
在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进行生活化教学。除了上述的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外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加入生活元素,从而扩大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范围,使教学生活化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举措
笔者将以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电磁学”为例,以高二沪科版教材为辅,对物理教学生活化提出科学有效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善物理教学生活化程度低、范围窄的缺点,促进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充分落实。
(一)物理学科课前预习生活化
在学习沪科版物理选修教材中“传感器”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有关传感器的基础内容,以自己的理解找出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感器定义的初步理解,并举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找到的传感器实例。按照上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地理解和熟知传感器的概念及其应用,将物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悟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强调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生活性。
(二)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实验活动
众所周知,早期的物理理论和诸多实验早已大量地应用于科技发明、社会进步中[2]。在今天,科学家们依然潜心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便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这一点也是物理与生活、与社会密切联系的重大突破口,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将社会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感应电流方向”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现今航天领域中的新型技术“卫星悬绳”列入课堂教学内容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地开展此类实验,可能很难理解“卫星悬绳”的概念,教师便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简易的模拟实验。类似于上述的方法可以将社会生活、新型发明、课堂实验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物理基础知识、还了解到了物理知识在当代新兴科技中的应用,并且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模拟实验,充分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原理及其实践运用。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
高中物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往往以纸质作业为重点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可以在课后拓展时引导学生充分探索生活中的物理。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在课后找到一个电磁感应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并且深入探讨在该例子中电磁感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且强调这个发明创造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物理原理、例子分析、社会影响为主要内容制作展示PPT,完成一个汇报作业,一周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公开展示和讨论。
三、结束语
物理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是高中物理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拓展等各类教学活动将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从而强调学习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原理、感受和体悟物理的真谛,生活元素的渗透也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杨依琳,陈卫东.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以电磁学为例[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9,029(002):30-31.
[2]代全礼.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3):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