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推广“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案导学、数学教学、应用
“学案导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理念,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克服盲目和片面,指导学生看教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它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借鉴与推广。因此,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了“学案”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笔者将结合《等差数列的概念与通项》这节课来阐述“学案导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一、学案的构成要素
1、导学目标
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提出自学应当达到的要求,目标设置应当简洁明了,明确具体。
2、自主预习
教师可以以表格、填空等形式帮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并给出相应的一些基础问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新知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这里可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以例题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并配置相应的一些课堂练习。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不要太多、太碎,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设置2~3个例题,并辅以相应的练习。当然,还要注意难度的把握和方法的归纳总结。
4、课程训练
课程训练(即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供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在接受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掌握个体差异理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可设置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为基础过关,大概安排5—6道题为宜,要求全班同学都完成;第二层次为能力提升,一般安排2—3道运算题或证明题,让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第三层次为探究拓展,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其难度大于前面两个层次,一般可安排1道题,目的在于激励一部分同学继续深入学习。
5、课程评价
学生的练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信息反馈的桥梁,师生关系的纽带。因此,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评价指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还包括一天一评(见表1)和一章一评(见表2)。其中,一天一评主要由学生个人和小组完成,一章一评则主要由教师负责进行。
.png)
注:三个学习过程四个方面的评价视各人情况选择打“√”即可,由学习小组长完成。错题反馈个人独立完成。“小组评议”、“老师评价”、“自我反馈”个人根据自我课堂表现填写。
二、“学案导学”的操作流程
以下笔者将结合《等差数列的概念与通项》这节课来阐述“学案导学”的操作流程。
1、课前自主预习
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提出预习的要求,并在学案中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公差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学案利用大约15—30分钟的时间,自主预习,并通过“基础问题交流”进行自学检测,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备交流。自主预习学案设置如下:
.png)
2、课中自主学习
(1)学情调查,提出问题。(4分钟)
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可以用提问,竞答,查看,问卷等形式进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竞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发言很踊跃。但是,对“基础问题交流”部分的第3题,部分学生不是很理解。
(2)合作交流,质疑解惑(6分钟)
针对“基础问题交流”部分的第3题,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代表来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讨论,部分小组提出可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归纳发现数列具有和数列、相同的规律,因此可认定数列为等差数列,从而求得其通项。对于这些小组的发现,笔者给予了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等差数列的特点,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但在这之后,个别小组还提出用不完全归纳法思维不够严密,是否需要进行证明。
(3)学生展示,共同分享(27分钟)
针对学生的疑惑,笔者要求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
在充分的研讨和准备后,指派一名代表“登台”讲解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组的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在一番讨论后,学生提出可以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对此进行证明,并由其中一位同学进行了板演。部分学生还提出可以用等差中项来进行证明。对于学生的发现,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之后,笔者又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完成“能力技能交流”中的第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特点,知道“知三求一”。对于这一题,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发言很积极。继而,笔者让学生讨论完成“能力技能交流”中的第二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函数的观点来看数列。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又设置了相应的课堂练习——“拓展训练交流”。
.png)
在这样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积极,学生可以不必申请便可发言或上讲台讲解,只要你讲解的有道理,你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甚至是掌声。相反,在展示过程中“出了丑”,得到的是帮助和宽容,而不是讥笑。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也过了一把当小老师的瘾,整个学习过程快乐而轻松。而在展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是隐身于学生们身后的导演,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总结点评。
(4)总结概括,拓展延伸(3分钟)
在数学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内容要求,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要注意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升华本节课的情感境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的内容可以在学案中得以体现,以方便学生复习回顾。
3、课后自主巩固
利用当天课后时间,结合学案中的“课程训练”对问题进行再思考,自主巩固升华。若学生经过反思还有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则用“疑难问题解答卡”送到教师处,由教师帮助解决。
三、几点思考
1、“学案导学”对课堂的要求
(1)时间模式:
10+30,即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活动自主活动时间30分钟。教师要讲规律、讲方法,讲问题的突破口,最大程度地减少讲授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
(2)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上要具有以下环节: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要注意的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点评要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并注意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3)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上讲台,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气氛;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
2、“学案导学”对学生的要求
合作学习是“学案导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因此需要设置合适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个班级编排8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7人,小组成员每个学期相对固定。小组成员由不同学习能力层次、性别的学生搭配组成,组内结成互教互学对子,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1名,由具有组织学习能力和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可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推选产生。组内“小展示”由组长负责,班内“大展示”由教师负责。
3、“学案导学”对教师的要求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探索与自身风格、与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学案设计、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堂总结和课后延伸等各个环节体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还要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要明确什么问题应该由学生自主学习,什么问题应由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机要把握到位,杜绝各种教学环节的盲目性。对大纲、教材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教师还要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模式探索》 林克涌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7
[2]《金太阳导学案》 钟启泉
[3]《让学案导学闯出一片新天地》 赵秋芳 百度文库
[4]《推行“三段五步”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驻马店市基础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