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一、数学生活,紧密联系;二、数形结合,加深理解;三、角色互换,提升解读分析能力;四、注重审题,关注细节;等几个方面来谈谈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以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小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解答思路。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分析
数学,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校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门科目。从小学的基础数学和到大学的高等数学,这都是陪伴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决定了小学生未来的理性思维和洞察能力,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则是重中之重,其主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审题能力、数学基础等综合性能力的考察,因此解决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极为复杂和困难。
一、数学生活,紧密联系
解决问题于太多学生而言,都是感觉繁琐又乏味的,因为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素材和生活经验无法挂钩。对此,教师应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避免公式化的教学,可将生活事例或者各类网络渠道所获得的数学途径应用至课堂解决问题教学中[1]。拉近解决问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选取孩子们亲近有趣的素材进行教学,使得解决问题不再乏味枯燥,比如,有一道六年级的经典车距数学解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从a地出发至1千米时,发现有物品以往在a地,便立即返回,去了物品又立即从a地向b地行进,这样甲、乙两人恰好在a,b两地的终点处相遇,又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0.5千米,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出题人为达到出题难度的适中,经常会在简单题目中设置障碍句或者障碍数据,以此来扰乱学生思维。对此教师更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细致的发现题中的干扰项,结合实际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题的理解能力。解决此道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采用假设法来解决。首先假设甲每小时行x千米,那么乙每小时行x-0.5千米,那么根据题意得:(40÷2+1×2)÷X=40÷2÷(X-0.5)解得X=5.5,X-0.5=5,那么甲的速度是5.5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此种数学题需要学生的细心耐心的分析题目,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数形结合,加深理解
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例如,儿童学习计算总是从数手指头或数实物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进而理解较复杂、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但在分析与综合遇到困难时,仍要借助具体事物作支柱。所以,在小区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着力揭示知识的内在含义和知识之间实质性的联系,使之易于理解和记忆,并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思维。
三、互换角色,提升解读分析能力
实验研究表明让学生做10道题的效果不如让学生教懂同伴一道题。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对例题的一种模式复制或公式套用,其思维的参与度不高;而要教懂同伴,学生则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首先把视觉的文字或图片转化成简洁的数学信息,分析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表征。再通过内化转化语言、图标、算式等讲解给同伴听。
其思维的参与度可见一斑!如果能叫懂了同伴这道,对于这类题还会有问题吗?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经常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1、师生互换角色,分析讲解题目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的教学不单单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也可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来评判学生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可以提高的孩子们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每个同学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题思路,每列出一个算式,就要求学生说求的是什么?怎么想的?最大程度地培养全体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同时,老师在细心的倾听学生讲解时更容易发现孩子们对知识理解的欠缺和知识能力达成情况,进一步的对教学进行调整或拓展。
2、扮演小老师教同伴。在平常的学习中,可让学生扮演小老师教同伴。这样不仅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每周进行一场学生数学课堂的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教师,可选择模仿教室在课堂上的行径,教师坐在讲台下也能使教师关注到自己日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学生的讲学内容由自己选择,可选择简单的数学公式的讲解,也可以选择稍复杂的问题讲解,还可以选择拓展题、难题。关键要讲清,把同学教懂。例如:四年级数学中的每份数×份数=总数之类的简单公式,学生也可拿班级学生做例子,例如一个班60名学生,年级有12个班问四年级全级多少学生?这就是最基本的公式运算60×12=720人,诸如此类的简易教学可由基础较差一下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讲解。当然如若遇到偏难题学生表达不清时,教师可参与其中对有难度的题进行梳理,便于讲解的孩子表达交流。
四、注重审题,关注细节
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并且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过程能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批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主要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而学生容易失分的往往在一些的细节处,所以解决问题的解答不光是学生的智力,更需要的是意志力和细致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每一个知识小点进行扩展,注重多样的解题方法,比如:一所小区有3栋楼每栋楼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20个住户,每层楼有2户人家,每户一年需要缴纳42元的物业费,问这栋楼一年需要缴纳的物业费是多少?很明显这道应用题有很多干扰的数据,正确的解题应是每单元20个住户每栋楼有5个单元,也就是说总共有20×5=100户人家,每户人家一年的物业费是42元,100户就是100×42=4200元,正确的答案就是4200元。其中的3栋楼,2户人家都是干扰数据。解决此类数学问题需要的就是细心观察,对此教师需要耐心的引导学生来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进行发言,对一道题进行解读。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数学解题方法等等。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抓住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老师有一颗智慧的心和持久的热情,去启迪,去引导,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迎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对“买新书”的个案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
[2]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