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是由进餐、睡眠、盥洗、入厕、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环节组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规则,孩子的学习生活才能有效、顺利地开展。当孩子形成了习惯、行为的动力定型,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就会轻松而有序,也才能提升幼儿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孩子,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要让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教养方式的幼儿尽快融入到班级体,幼儿良好常规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促进班级规范管理呢? 以下是我多年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制定计划,有的放矢。
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坚持不懈训练的结果。为此,在开学之初,班级老师就应制定出常规训练计划,对幼儿一日常规进行统一要求,步调一致地进行训练,如幼儿取杯喝水应怎样排队,每个小朋友水杯应放的位置等,班级老师都应相同要求,而非一个老师一个要求或一个老师严格要求,一个老师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孩子良好常规的建立。同时,老师也要对孩子本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小班上期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期前半学期:以巩固、适应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二、提出要求,循序渐进。
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应循序渐进。什么常规在什么时候教才适当,深入到什么程度才适宜,遇到问题,如何去调整,这都需要教师全面考虑,且对孩子的常规要求应一步一步逐渐提高。
如玩玩具的要求:刚入园时——爱护玩具(不乱扔);入园一周后——丢在地上的玩具能主动的捡起来;入园半个月后——学习收玩具的方法。入园一个月后——知道将玩具放回原处。这样,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随着老师要求的逐渐提高,孩子也能较好地按要求开展活动,形成收捡玩具的好习惯,老师的预期目标也能逐步达成。
三、多种策略,建立动型。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我采取了以下培养策略:
1、游戏法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我的东西放在哪”的游戏,把班级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摆放。如:杯子放在杯柜里,书包放在窗台上等,这样使幼儿对班上物品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养成了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放什么地方。为了加深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我组织了“玩具找家”的游戏,让幼儿将相同的结构玩具放一起,使幼儿能分类、按筐收拾玩具。
2、情景法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容易接受,并且接受很快,而情景式教学是小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就利用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式的教学,如创设图书医院的情景,提供胶水等修补材料,老师定期给班级损坏的书籍进行修补,让幼儿知道知道要爱护图书,学会文明阅读。
3、模仿法 老师利用小班幼儿好奇、爱模仿的特点给孩子树立同伴间的正面榜样,让孩子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每天带孩子户外活动前,我都会要求孩子把椅子放到桌下后才能出去玩。可总有一些孩子忙着玩,忘了放椅子,多次提醒后收效甚微。一天,我发现刘雨瞳小朋友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到桌下后,看见有小朋友的椅子没放进去,就帮小朋友把椅子放进去。于是,我特意在班上表扬了刘雨瞳。此后没放椅子的孩子少了,而更多的孩子加入到帮助同伴放椅子的行列,这一常规逐渐在班上形成。
4、儿歌法 平日教师在训练幼儿常规时,为帮助幼儿掌握常规要领,可运用儿歌。如:洗手的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挽袖,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洗好了甩三下”。孩子们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洗手。进餐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勺,左手扶碗,大口大口吃饭饭。”帮助幼儿掌握进餐的方法。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在儿歌声中,孩子的衣服就穿好了。
四、教师示范,以身作则。
小班幼儿的是非观念差,他们会不分好坏地加以模仿。因此作为老师,必须注意自身的形象,处处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要求孩子绘画完成后,将水彩笔放进笔筒里。我们老师每次使用完笔都会放回笔筒,还会边放边告诉孩子:“老师把笔放回家。”加深孩子的印象。
五、家园配合,步调一致。
教师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活动常规细则。让家长了解幼儿遵守常规的重要,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家也给孩子一个家的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幼儿生活常规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总之,良好的常规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教师有长久的耐性、坚实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班级的管理也会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