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19年5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6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分别给予76例患者实施常规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几率。结果:对76例患者诊断的准确几率分别为,常规螺旋CT为89.5%、多排螺旋CT为98.7%,诊断准确几率对比,多排螺旋CT数据较常规螺旋CT高,且差异较为显著,(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多排螺旋CT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诊断的准确临率相对较高,临床可将其首选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诊断中。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应用效果;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出现的异常膨出,常见于临床,是主要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1]。本文选取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给予两种诊断方法,对诊断的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5月~2019年5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6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76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复视、头痛、头晕等症,均存在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经介入栓塞术和开颅术确诊该症为颅内动脉瘤。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31~70岁,平均(47.9±4.3)岁;76例患者经手术诊断类型分别为: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18例,右侧后交通的动脉瘤17例,前交通的动脉瘤20例,双层交通的动脉瘤21例。76例患者均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签署了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76例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和多排螺旋CT的检查。选取双排螺旋CT机,型号为MX4000 Dual,源自荷兰飞利浦公司,开始常规螺旋CT的检查,设置扫描的参数,层厚、层距分别为3mm、1.25mm,重叠0.8mm为重建层厚。
选取64 排螺旋 CT 机,型号为Prospeed AL,源自荷兰飞利浦公司,开始多排螺旋CT的检查,设置扫描层厚、层距、层间距分别为0.8mm、0.48mm、0.4mm。
选择双筒自动高压注射器完成造影剂的注射,造影剂选取370碘帕醇,以患者体重为依据确定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体重一公斤造影剂注射1.2~1.5ml,注射速率控制在4.5ml/s。完成数据向计算机工作站的传输,图像后处理需经最大密度的投影技术和容积再现技术完成,最终获得患者颅内血管的CT影像图像。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时每位患者显示颅内图像的方法和使用的造影剂类型、注射量、注射速率以及高压注射器均完全相同。
1.3评价指标
金标准为76例患者介入下颅内血管造影术和开颅术诊断的结果,对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的几率加以分析对比[2]。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s)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n,%),行卡方值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6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检查的准确几率为98.7%(75/76),仅有前交通动脉瘤1例误诊成右侧后交通的动脉瘤。76例患者经常规螺旋CT检查的准确几率为89.5%(68/76),其中4例双层交通的动脉瘤误诊成前交通的动脉瘤,右侧后交通动脉瘤中4例误诊为大脑中的动脉动脉瘤。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的准确几率对比,(P<0.05.X2=4.720)统计学存在意义。见表1.
表1 准确几率分析 (例)
3讨论
临床上发生颅内动脉的几率较高,该症属颅内常见疾病的一种。颅内动脉瘤属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于临床,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3]。因脑动脉血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致使脑血管瘤样出现突起,加大了脑动脉壁的局部压力,极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破裂后脑水肿、脑血管痉挛、颅内血肿等,若延误治疗,极易伤害人体。
发生颅内动脉瘤的机制极为复杂,早期给予该疾病有效的诊断,对其日后有关治疗的开展十分关键,可使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治愈率得到有效提高。临床现阶段尚未明确该疾病的病因,该症的特点在于起病较急,病情较为隐匿,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等,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尤为重要[4]。
多排螺旋CT属体积扫描的一种,可对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实施检查。该诊断方法的优点在于扫描和成像的速度较快。该诊断方法可对其体积成像的原理加以利用,将颅内动脉显像实现。后经多种后处理方式,如体积再现、三维处理,让颅内动脉瘤情况得到清晰的呈现。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应用多排螺旋CT获得的数据为三维动脉瘤图像,使动脉瘤结构得到更好的展示,可显示出动脉瘤是否存在,将其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更佳,可使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几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经本次研究显示,76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检查的准确几率为98.7%,而常规螺旋CT检查的准确几率为89.5%,对比两组诊断方法的准确几率,多排螺旋CT较常规螺旋CT高,提示了,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时选择多排螺旋CT,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相较于常规螺旋CT,该项诊断方法的准确几率更高,可将其作为首选诊断和筛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存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覃键.平板血管造影与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9):1942-1944.
[2]孙大勇,谢德宁,高松岩等.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在微小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6,15(3):303-305.
[3]余东,黄伟.64排128层CT在颅脑CTA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1):19-20,73.
[4]刘俊平,龙治华,焦慧娟等.3D-CTA与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