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应用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耐量提升影响。方法:在我院的患者中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共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及时开展介入手术进行治疗,以电脑随机的方法将他们对半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以及运动耐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和对照组患者相比,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且冠心病相关症状的缓解时间更快,6min行走距离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利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后安排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手术;康复训练;运动耐量;治疗效果;症状缓解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以老年群体较为多发,随着社会发展,该病的发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治疗方法除了应用保守的药物之外,多采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病变位置的血管栓塞,缓解患者的心脏症状。但由于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做好围术期护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心功能,康复训练以其个性化和针对性[1],在提高患者预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共计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介入治疗后应用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耐量提升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的患者中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共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及时开展介入手术进行治疗,以电脑随机的方法将他们对半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女性22例,男性18例,年龄在56-90岁,平均年龄(65.61±3.62)岁,平均病程(3.41±1.02)年;实验组女性23例,男性17例,年龄在57-89岁,平均年龄(65.83±3.42)岁,平均病程(3.51±1.03)年。纳入标准: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符合介入手术条件;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本院研究工作;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转院、死亡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患者;药物过敏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介入治疗术后三天尽量保持卧床休息,安排有丰富护理经验的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充分的肢体按摩,防止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创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五天鼓励冠心病患者进行适量的下床行走,每天行走5-10分钟,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运动量。术后两周后安排加速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进行训练,必要时可以安排室外活动:如慢跑、太极拳、骑行、广场舞等,在康复训练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热身活动和放松训练,每天运动半小时,期间注意冠心病的患者运动耐受情况,避免出现过劳、过激情形,充分保障运动训练的安全。在训练治疗的期间必须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强度以患者的最大耐受为宜,期间增加患者的起居护理、营养支持和健康教育等,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2]。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根据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情况,治疗的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与总例数的百分比)、症状缓解时间(以临床医护人员的判断两组患者的冠心病相关症状的缓解时间为准,缓解时间越短则代表恢复越快,且治疗的效果更好)以及运动耐量(6min行走距离,距离越长代表运动耐量越好)得出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所得所有相关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算,计量资料行卡方检验,当P<0.05的时候,差异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对比
由表1可见,实验组冠心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对比
2.2两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对照组冠心病患者的相关症状的平均缓解时间为(5.1±1.1)天,实验组患者的相关症状的平均缓解时间为(2.6±1.2)天,经过t检验计算得出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量对比
经过治疗,对照组冠心病患者的6min行走距离为(217.23±20.48)米,实验组冠心病患者的6min行走距离为(327.52±21.72)米,实验组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量更好,经过t检验计算得出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疾病负担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它的发病成因主要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病情的早期症状较轻,主要会出现气短症状,没有明显的其他症状特征,因此难以被发现,让许多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3]。及时的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十分重要,临床大多采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由于冠心病介入手术无法完全抑制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展,因此做好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对于降低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康复训练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耐量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利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后安排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齐万争,李小峰,周艳艳, 等.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应用康复训练对患者 运动耐量提升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10):1047-1049.
[2]张晓璐,杨清媛,吴健, 等.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6):102-104.
[3]李琴,薛燕华.心肺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