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应用针对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中的研究对象均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方法检验后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共50例患者。入组后将5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在术后对比患者的SF-36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89.45±7.92)分、(91.78±4.69)分、(93.38±9.95)分、(95.44±6.74)分;对照组分别为(70.38±5.01)分、(67.26±4.86)分、(73.33±5.01)分、(79.56±8.26)分,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针对性护理效果良好,可帮助患者稳定生命体征,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临床效果
引言: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急诊中最严重的病变,一旦破裂出血,出血量过大可直接造成患者死亡,当前时代背景下,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在逐渐升高,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在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极有可能出现突发性破裂出血,以至于颅内压无法承受而影响正常神经功能,据实际调查情况来看,随着患者动脉瘤突发性出血次数的增加,死亡率也会随着提升,一般第一次出血后,死亡率约为30%~40%,在第二次、第三次后死亡率会逐步提高至30%~60%、100%,因此风险性极高[1]。目前在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多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使用弹簧圈栓塞,或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也可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如开颅动脉夹闭术、动脉瘤体钳夹术、动脉瘤颈结扎术等。在围手术期提高护理针对性,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本次对照实验详细分析了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组内共选取了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被临床确诊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其临床分型为椎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基地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等,根据其病症情况的个体化差异,其中34例需接受血栓内栓塞治疗,其余16例患者需使用夹闭治疗。入组后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了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使用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例数为14例、11例,年龄在25~88岁之间,平均年龄(71.26±2.41)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6例,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8.26±2.6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方法应用于对照组,由于颅内动脉瘤风险性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重点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观察组需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术前检查病人出凝血时间;进行碘过敏试验;给予心理护理,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好手术的目的。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增加再出血的可能;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及早发现出血情况。给予合理饮食,勿食用易导致便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室内通风适宜,防止因着凉而引起患者用力打喷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及反射性的增加颅内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对于伴有癫痫者;意保证其安全,防止发作时受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并记录其抽搐时间,按医嘱给予抗癫痫药。对于疼痛影响睡眠患者可使用安定来帮助患者睡眠[2](2)术后护理: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床栏保护,床头抬高15°~30°。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穿刺点处可给予盐袋加压8-12h,穿刺肢伸直制动8-12h,卧床休息24h,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渗血及血肿、瘀斑形成,穿刺肢足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温度、颜色和末梢血运情况。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遵医嘱给予镇痛或降压药物,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给予雾化吸入等。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便秘或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增高,鼓励患者练习床上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禁止灌肠),视病情及意识障碍程度决定留置尿管。协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取得家庭支持,给予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24h绝对卧床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加强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告知患者避免头部过度活动。(3)术后并发症护理:记录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抬高床头15°~30°,遵医嘱使用脱水剂;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大便颜色性质,留置胃管者观察胃液性质,应用抗酸药物保护胃肠道。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SF-36评分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为准。
其中SF-36评分评分为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优,主要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
1.4 统计学处理
将SPSS23.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结果使用t值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
表 1 SF-36评分对比
观察组SF-36评分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情况,对照组出现1例脑积水、2例再出血以及1例脑血管痉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16%,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风险性极高,护理难度较大,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操作规范性、针对性相对不足,因此风险性较高[3]。本次实验中共选取了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分析来看,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SF-36评分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据本次实验分析来看,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中有极高的价值,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适宜在临床上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先晓,陈向习,何秋琼,温梦丹,罗福燕. 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38(03):348-350.
[2]赵彩霞,李亚. 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23):2635-2640.
[3]崔娟.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