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干预措施在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崔敏华 曲文英
[导读] 目的:综合探析妇产科护理干预措施在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综合探析妇产科护理干预措施在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性抽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妇产科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采用均分法将其具体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护理干预措施在妇产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较之常规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妇产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切实提高妇产科整体上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应用价值
引言:本文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妇产科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具体分为两组,综合探析妇产科护理干预措施在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抽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妇产科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采用均分法将其具体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年龄阶段:25-45岁,平均年龄(34.16±5.24)岁;病程分布:1.5-6个月,平均病程(3.54±1.02)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阶段:26-46岁,平均年龄(35.14±2.01)岁;病程分布:2.5-7个月,平均病程(4.62±2.03)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阶段、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本次研究中,我院将给予3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常规入院指导,患者在刚入院时会因为陌生的住院环境而手足无措,所以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引导,并及时为其安排病房,此外充分了解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所患疾病等一般资料,以便于进行后续的临床工作;②治疗前皮下试验,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相关医护人员需要测试患者是否存在抗生素过敏反应,以此确保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从而保证手术治疗过程的安全质量[1]。
        观察组:本次研究中,我院将给予30例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加强专业培训,院领导应当结合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并在后续的实际护理工作中具体落实,以此提升护理人员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理人员对患者日常临床中常见的抗生素药物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此外还能充分掌握不同抗生素不良反应等情况。②抗生素药物配备,众所周知,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而言,抗生素的使用能够有效防止创口感染,但是部分患者对抗生素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对抗生素药物的配备了如指掌,保证抗生素药物配备工作的合理性与时效性。③临床用药监测,妇产科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药物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必须对其用药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如果用药后发现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并且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紧急治疗,后续停止患者所有与抗生素药物相关的治疗活动[2]。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我院将以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采用百分率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主要的计算单位[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利用(x±s)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利用(%)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数资料,运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结合表1所示,30例观察组患者中毒性反应0例,过敏反应2例,戒酒硫样反应0例,静脉炎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30例对照组患者中毒性反应2例,过敏反应4例,戒酒硫样反应0例,静脉炎1例,不良反应胜率为23%。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众所周知,多数妇产科患者的治疗方式为手术,且随着各种术式在妇产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应用时间的不断延长,手术治疗在妇产科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妇产科医生会通过对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理特征以及病情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术式安排,以此保证妇产科患者术后能够尽快恢复。除此之外,通常需要对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此避免创口感染等问题的发生,然而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因此部分患者对抗生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诸如过敏反应和静脉炎等等。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在妇产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较之常规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妇产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切实提高妇产科整体上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李艳琼,余纯,陈田芳,李梦玲.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1):1006-1008.
[2]汤凌平,戴蕾. 基于翻转课堂的妇产科护理教学[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6):81-82.
[3]田梦琪. 分层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质与量的综合评估体系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0):149-151.
[4]沈敏娟,赵青. 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常见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探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9):163+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