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张江彬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张江彬
[导读]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以恶性肿瘤、肠息肉、肠道炎症性病变最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肠憩室等。 注重电子结肠镜等相关检查, 可提高确诊率及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方法  对 71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男 40例, 女 31例 )常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部分患者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肠系膜上或下动脉造影检查、及手术探查。 结果 71例病例中, 溃疡性结肠炎 5例 ( 7%), 结肠息肉 9例 ( 12.7%), 结肠新生物 10例 ( 14% ), 缺血性肠病 4例 ( 5.6%), 感染性结肠炎 9例( 12.7%), 肛周疾患 3例 ( 4.22% ), 空肠憩室 4例 ( 5.6%), 血管畸形或血管瘤 6例 ( 8.45%), 小肠平滑肌瘤 2例( 2.8%), 另有 19例未明确诊断 ( 26.77%)。 结论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以恶性肿瘤、肠息肉、肠道炎症性病变最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肠憩室等。 注重电子结肠镜等相关检查, 可提高确诊率及治愈率。
        关键词: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临床疗效
        引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可由多种疾病所致,出血原因较多。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消化内科消化道出血可以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译为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等部位发生出血,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统称为下消化道出血。临床上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除了参照相关症状以外,还要对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确定出血部位以及出血情况。一旦确诊,需要针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首先要控制出血,同时还要开展后续治疗,以根除发生出血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采用内镜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根据病情需要实施禁食、卧床休息等措施,此外还要积极针对出血部位进行治疗以最终阻断消化道出血的根源;部分患者病情较重,需要开展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 71例, 男 40例, 女 31例, 年龄28 ~ 70岁, 平均年龄 54.7岁 。 40例有暗红色血便, 18例有鲜红色血便, 5例有黑便和暗红色血便, 5例为血水样便, 2例有呕吐咖啡物质病史, 有 11例伴有脐周疼痛症状, 9例有反复发作史。病史最长者 3年, 最短9小时。
        1.2方法
        在明确病情之后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要对症施治,若患者病情不严重,则采取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止血,如果患者的出血性质为突发出血且出血量大,嘱患者马上卧床休息、禁食,及时止血,并且严格观察患者情况,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在急性大出血期间,及时为患者补血,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要积极开展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有效的手术计划,主要包括的手术方式有内镜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等,手术完成后做好止血措施。
        2结果
        71例中外科手术治疗 15例。结肠息肉行高频电切除术而止血。溃疡性结肠炎 、感染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经内科止血及对症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 。平均随访 5.5个月 ( 2 ~ 12个月 ), 患者均未再出血 。19例未明确诊断者经内科治疗止血出院, 平均随访6.5个月 ( 3 ~ 12 个月 ), 8例再次出血, 再出血率42.1%,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治疗未发现病变 。


        3讨论
        结肠检查对由直肠、结肠肿瘤、痔、炎症性肠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管畸形、血管瘤、息肉、憩室等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可以明确诊断,并且可以活组织检查,条件允许,可行局部止血治疗或高频电刀切除病灶(息肉)。本文结肠镜检查阳性率达 45.7%,但结肠镜检查有一定的禁忌证,并要做好充分细肠道准备。对于结肠的出血, 应列为首选。结肠镜检查排除了结肠病变的下消化道出血而疑为小肠病变者。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文献报道, 此种检查阳性率约 40%,定位符合率 70%,是诊断小肠出血具有阳性率低而定位符合率高的特点, 特别是对于小肠占位或憩室, 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而且此种检查不受患者是处于出血期抑制或间歇期的影响。目前认为本方法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比较理想的方法, 其最大优点是诊断率高, 而且不受胃肠道积血的影响, 只要出血速度在 0.5mm/min 时,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显示造影剂逸出血管外,出血速度低于 0.5mm/min 时,不能显示造影剂外溢,但可以发现血供丰富的肿瘤,炎性肠病及血管畸形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具有定性定位诊断率高的特点, 对于出血定位及病因诊断均有特殊价值, 而且在非出血期也能显示异常血管, 但由于其属于有创检查, 并发症可达 4 % 以左右, 一般不作为首选。对已排除了肠道外疾病和上消化道出血, 经各项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可考虑剖腹探查, 并切除病灶。本组资料显示,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为结肠息肉、痔疮、结肠癌。直肠和乙状结肠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好发部位, 与文献报道相符 。但近期有文献的报道, 由于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规进行直肠指检, 而使通过内镜检出痔疮的比例下降到5%左右。 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如果没有及时将出血症状控制住,出血量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很多并发症发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中老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是由于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出血,老年人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发群体,由此中老年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肿瘤疾病。中老年群体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老年人对病变的反应性差,发现疾病的时候疾病已经到了严重地步,那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所以,如果来就诊的老年患者诉说有腹痛、黑便、便血等症状的时候,医生要多加注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尽量在早期明确病因,及时确诊疾病,及时治疗。中年组发病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炎症性肠病。患有炎症性肠病的病人其肠管蒲膜充血水肿,存在浅溃疡症状,肠壁毛细血管的渗透性不断升高,造成了小血管发生破裂,从而发现出血症状。导致中年患者炎症性肠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为:中年人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均较大,但是身体情况不佳,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由于工作忙碌,饮食不健康、不规律,由此肠道炎症高发。青年组发生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大肠息肉。消化道黏膜表面息肉因为受食糜与粪便等机械性刺激,出现了破溃情况,或者是发生了溃疡,侵蚀肠壁血管从而出现出血情况。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一经确诊要及时治疗,选择的治疗方案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患者的出血性质为急性出血,要马上为患者采取止血措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疾病复发 。注意对患者采取的止血方法也是不同的,要因疾病而异,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药物等。为准确掌握患者出血部位和出血情况,通常对患者应用胃镜进行检查,治疗方法的制定要在综合分析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经过治疗,通常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出血能在第一时间减少,各种相关症状得到缓解,治疗要注重去除患者出血的根本原因,减少疾病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  李孝国 . 消化内科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7):38-39.
        [2]  姜非 . 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3(56):11189-11189.
        [3]  管丽红 . 小肠克罗恩病并发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措施 [J]. 当代医学 ,2013(35):41-41.
        [4]  杜娟 . 消化道出血 45 例患者的病因分析及临床护理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18):430-430.
        [5]  刘泽华 . 下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12):151-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