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心悸患者应用补心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补心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BNP水平和中医症侯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6MW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心悸次数明显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67.5%(P<0.05)。结论:心悸患者应用补心汤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明显,心悸次数减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心悸; 补心汤; 疗效; 应用;
心悸是心中动悸不安的一种自觉症状,常伴有心慌、心烦不安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怔忡,表现为心中动摇不宁无休时[1]。既可发生于外感热病,也可见于内伤杂病。常因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止,发作时常伴有胸闷、眩晕、耳鸣等症状。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2]。多见于西医心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现对补心汤治疗心悸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0.5±5.5岁。病程1~20年,平均3.5±0.5年;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52.5±5.5岁,病程1~19年,平均3.2±1.2年;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患病情况可以使用可达龙、倍他乐克、心律平、慢心律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采用补心汤治疗,包括朱茯苓 20g、丹参 20g、 麦冬 20g、生牡蛎 20g、苦参 20g、生地 15g、柏子仁 10g、枣仁 10g、灸远志10g、五味子5g、西洋参5g。砂锅中加入清水浸泡 30min 后煎煮 30min,每剂药煎煮 2 次,一次取汁 200mL 共 400mL,一 次一袋,2 次/d,一个月为 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血脑钠肽(BNP),中医症候积分及 6min 步行距离测试(6MWT);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24h 心悸次数进行对比[3]。疗效判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总积分减少≥90% ;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总积分减少≥70% ;有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总积分减少在70% ~ 30% ;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总积分减少< 3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 X2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脑钠肽,中医症候积分及 6min 步行距离测试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40例,血BNP水平(237.30±46.48)ng/L,中医症侯积分(9.53±1.62)min,6MWT(502.76±45.38)m;对照组患者40例,血BNP水平(352.88±82.22)ng/L,中医症侯积分(10.63±1.55)min,6MWT(443.12±48.65)m。观察组患者血BNP水平和中医症侯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6MW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患者心悸次数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40例,治疗前24小时(4091.20±656.80)次,治疗后24小时(249.88±68.42)次; 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前24小时(4085.38±756.26)次,治疗后24小时(537.12±44.82)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心悸次数明显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40例,显效14例(35.0%),有效19例(47.5%),无效7例(17.5%),总有效率为82.5%; 对照组患者40例,显效6例(15.0%),有效21例(52.5%),无效13例(32.5%),总有效率为67.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6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4]。心悸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本病由于体质虚弱、情志受刺激或感受外邪、心失所养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主要有气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血瘀阻证及心阳虛弱证。
补心汤属于治疗冠心病心悸有效验方,其生地性甘、苦、寒,为主药,起着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丹参具有养血安神、活血化瘀、抗缺氧效果;麦冬性甘、寒,清心除烦;朱茯苓、炙远志泻心热、宁心神、祛痰化湿;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麦冬减缓心率,促进心肌收缩及降血糖;枣仁亦具有调节心率作用。可滋阴养血、疏通心肾,属于治心悸的良好方案,减少心悸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血BNP水平和中医症侯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6MW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心悸次数明显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67.5%。
总之,心悸患者应用补心汤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明显,心悸次数减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秀禹. 补心汤用于冠心病心悸(室性早搏)中的价值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2):100-101.
[2]李晓?赵华?罗铨主任治疗心悸病的经验[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 0 0 1 . 2 2 ( 4 ) :4.
[3]于清华,孙光伟.宁心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气虚挟痰瘀证[J].长春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786-787
[4]孔德玲,张桂霞,项建立,等.补心汤治疗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 51 例 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4):5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