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的100例研究病例为我院收治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每组患者分别有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将最终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高,全程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均较短,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效果评价
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患者接受心脏复苏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所以应加强对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的护理干预,通过良好的护理配合,提高临床救治效率,减少患者救治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为此,本文详细评价了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效果,具体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急诊室接收的100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本次评价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有5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5±3.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各39例、11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0±3.5)岁,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干预;①首先建立护理干预小组,加强小组成员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急诊急救气管插管、心肺复苏、静脉置管和应急处理能力。②脑部护理: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脑部护理,通过采用毛巾冷敷患者额头、颈脖等部位,使患者的脑部氧代谢速度降低。③呼吸护理:在患者心肺复苏后要做其呼吸道护理,要使患者的气道保持湿润状态,同时要做好气管插管固定处理,避免导管脱落现象,定期对患者进行排痰,并要给予患者有效吸氧,确保患者的呼吸畅通,同时要做好卫生护理,避免呼吸道感染发生。④心理干预:由于受到病情影响,患者会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慌情绪,因此在救治后要及时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通过语言交流及手势鼓励患者,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焦虑恐慌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配合度。⑤环境护理:要合理控制患者室内温度,并要做好患者的体温保护,心肺复苏后早期室内温度控制在20°C左右,随后逐渐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将室内温度调整为25°C,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1]。
1.3观察标准
将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比,每项指标总分值为1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指标越好;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全程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描述用(±s)、t检验,计数数据描述用n(%)以及x2检验,当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时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结果对比
护理后两组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全程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也均较少(P<0.05),见下表1、表2。
表1组间患者计量指标对比详情(n=50,±s)
3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发病危急以及危险性高等特征,而心肺复苏是临床急诊针对心脏骤停患者主要采取的救治手段,通过救治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应加强对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干预,通过多方干预提高临床救治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故此,文中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救治过程中采取了急救护理干预,并取得较好的护理应用效果。该护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加强小组成员的护理能力培训,从而提升医护人员急救护理综合能力;并通过加强救治过程中对患者的脑部护理、呼吸道护理、心理干预以及环境护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救治期间的身心舒适度;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最终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率,最终使临床护理能够发挥最大作用[3]。
由上述分析结果得知,通过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救治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从而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冯利云.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患者血气分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04):493-495.
[2]徐宏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系统医学,2019,4(4):145-147.
[3]孙伟伟,崔旭凤.心肺复苏患者的急诊护理应用效果及预后[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2):200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