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邓璐微 吴华 叶岚
[导读] 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外周动脉采血效果显著,有效减低不良症状发现,且降低新生儿疼痛感,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讨论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新生儿纳入本次实验,按双盲法将其中48例纳进对照组(实施常规股动脉穿刺采血),其余48例纳进实验组(实施外周动脉采血),比较2组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不良反应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58%(P<0.05);实验组新生儿疼痛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外周动脉采血效果显著,有效减低不良症状发现,且降低新生儿疼痛感,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常规股动脉采血;应用分析
        由于新生儿存在特殊的生理特点,机体较为柔弱,通畅血管细又小,且充盈度较差,从而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尤其对于采血工作人员,在给新生儿实施采血时易出现反复抽取,导致新生儿哭闹、不安、疼痛及红肿等不良症状,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发现[1]。显然,常规股静脉穿刺采用已无法达到最佳临床效率,且采血效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从而使护理质量逐渐降低[2]。因此为新生儿制定高效、安全的采血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96例新生儿实施外周动脉采血在护理中实施,且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3月,将96例新生儿纳入本次实验,按双盲法将其中48例纳进对照组(实施常规股动脉穿刺采血),其余48例纳进实验组(实施外周动脉采血),2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5:23、24:24例;年龄分别为:1—30d、1—31d,平均值分别为:(11.82±1.21)d、(12.65±1.23)d,出生体重分别为2.87—3.82kg、2.72—3.34kg,均值分别为(2.03±0.21)kg、(2.11±0.12)kg,组间患儿的各项基线资料差异经检验显示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足月儿(胎龄满37周~42周);(2)体重不低于2.5kg,Apgar评分不低于7分,孕母肝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1)溶血性疾病者;(2)存在肝炎、肝酶缺陷、胆道闭锁及感染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将新生儿下肢屈膝外展外旋位,与皮肤呈45度角,在连线交点下方,距腹股沟1—3cm处,与腿轴平行方向斜面穿刺,见回血固定抽取所需血液。实验组实施外周动脉采血,具体如下,将新生儿采取平卧,使采血受维持平直状态,实施者将一手放置新生儿采血肘关节下方托住,并于前壁5cm出托紧,另一手触摸肱动脉走向,寻找进针后做处标记,并实施常规消毒,进针局部肌肤,准备5号头皮针连接注射器,以20—45度较进针,见回血后实施常规固定,抽取所需血量。抽取完毕后实施加压止血,维持min,并保持新生儿血液流通。


1.3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3],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观察2组不良症状发生率(溶血、凝血、血肿、呼吸暂停)。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不良反应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58%(P<0.05),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发生率(n=48,例)





3讨论
众所周知新生儿生理特点存在一定特特殊性,血液流通一般位于在躯体和内脏,分布四肢血液较少,从而使新生儿血管较细,且充盈度较差,因此在新生儿护理采血工作中增加一定难度,易增加不良症状发生,且提高医疗纠纷,使其护理质量严重降低[4-5]。
以往临床以股静脉穿刺为主要手段,由于该方式无法达到最佳临床效率,且缺乏针对性,使众多新生儿造成血肿、标本溶血、出血量少以及出现速度较慢等症状,从而导致反复抽取,给新生儿造成较大痛苦,易增加医疗纠纷发生。因此为新生儿研究适宜的采血方案具有重要意义[6]。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逐渐完善,据有关研究显示,外周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一次性采血效率,且不良反应较低、疼痛感小、操作简便等特点,同时安全指数较高,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率,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7]。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不良反应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58%(P<0.05);实验组新生儿疼痛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外周动脉采血效果显著,有效减低不良症状发现,且降低新生儿疼痛感,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外周动脉采血效果显著,有效减低不良症状发现,且降低新生儿疼痛感,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惠开.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4):205-207.
[2]潘婷.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4):85.
[3]熊超芳.采用超声技术评估冠状动脉与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11(33):33-35.
[4]刘亮.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9):88-89.
[5]亓恩金.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7):136.
[6]徐道平.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9):158-159.
[7]胡广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3):550-5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