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 ——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罗忠林
[导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不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考试导向,都渗透着核心素养中关于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考查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不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考试导向,都渗透着核心素养中关于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考查,让学生从“学会做题”向“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转化,本文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探究初三毕业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社会参与    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于以时代发展要素为主线,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力、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旨,以青少年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和学识的不断扩大,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我们应引导孩子们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体验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和走向社会。
        因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和合作的细化、组员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更能接近社会的呼声。
一、聚焦时政热点,注重以小见大,落实有形无痕
        正如李晓东教授所说:“生活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成长的每一步都很艰难。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给成长的小树以水和养分,给成长的栋梁以天空和阳光……”! 信息社会,初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可以轻易地了解社会上的最新动态、热点新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使其树立对事物判断的正确标准,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教师通过引导与解惑,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评价问题,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价值导向,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教育教学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学生复学伊始,我上课调整课程布局,先把初三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章节提到开学第一周。作为一名初三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战疫就是最生动的活教材,福建医疗队支援湖北宜昌,可谓“宜见钟情”。
    我首先按照时间节点,列出了福建支援宜昌的战役日记:
《福建医疗队援助宜昌日记》
宜建钟情  福运昌盛
   2月11日,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首批医疗队158名成员抵宜。
        2月12日,福、宜首次对接会。
        2月13日,第一批福建医务人员进入宜昌市三医院重症病区。
        3月2日,宜昌市三医院重症病区二楼完成使命。
        2月12日—3月20日,宜昌市累计出院891人。
        3月23日,回家。
        3月23日上午9点15分,欢送仪式结束后,254名福建援宜支援队队员挥手作别,在20名骑警的护送下,坐上前往三峡机场的大巴车。


        我找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合影标语“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感谢您战役中逆行,用生命赴使命。”初心为剑战新冠,不负人民不负党。”一下把学生从平静的课堂拉到迎接壮士凯旋的画面中,同学各个踊跃发言。同呼吸、共命运,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答好疫情防控的世界考卷,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各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起手来共同战斗,团结合作、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在信息、医疗、科研、救助、防控、治理上达成共同体效应,世界各国才能早日战胜疫情,取得最终胜利,迎来春暖花开。其中一个同学说:“老师,我原来的理想是做一名历史老师,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历史;现在,我更想做一名记者,用镜头和画面刻画历史。”
        在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和生命教育,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政治认同,用道法课的视觉和科学分析能力解读时政热点,让学生“胸中有沟壑,眼里存山河”。引领学生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定义人生的尺度,鼓励大家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牢记自己初三学子的初心和使命,能够聚集奋发图强精神和勇气,向着目标继续前行。虽然隔着距离,但阻挡不了他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我提出了构建“省际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学生从福建武夷山和湖北旅游业的融合、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家教育合作、医疗等方面纷纷聚力,拓展视野,擘画福建与湖北特别是宜昌今后的发展愿景。
        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让个人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聚焦时政,从自己的角度分析社会,深入社会,达到以小见大,落实有形无痕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锁定学习目标,注重深入浅出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一个主动而积极有效的课堂,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需要具体而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实现。融入真实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本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实现学科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形式。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学生综合学科素养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为此,我结合“走向共同富裕”这一章节,和学生一起学习我国大力践行“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的理念。
        下党乡的脱贫过程是凝聚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学生的直观印象不强。我从“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入手,描绘当年下党乡人民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最好的甜不是打开糖入口即甜的美味,而是苦尽甘来回味无穷的甘甜。教师上课就是角色扮演,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深入浅出,由此判断学生行为动机、观察思维养成,引领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社会参与素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肤浅认识,希望今后自己能更加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服务于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幸福、快乐的学习,学有所知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材》? 李晓东
《道德与法治教育大纲》
《五个角度把握思政课教学转型》? 王国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