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部分学生近年来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分析,作者得出了“损伤多发生于球类等对抗性活动中,且肢体是损伤的高发部位”的结论,并针对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应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 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从2002年9月至2009年7月,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过损伤的娄底第九小学学生共864例。年龄在6岁-12岁之间,平均10.5岁;其中:男生689例,女生175例。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对校医院七年来创伤及外科门诊中运动损伤的病例进行收集。同时查阅了有关运动医学及学校体育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小学生体育运动损伤情况(包括运动损伤的发生时间、地点、原因、损伤部位等)。
3. 数据统计法 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类统计。
(二) 结果与分析
1. 小学生的运动损伤以轻伤为主
根据运动损伤的分类,把伤后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列为“轻度损伤”;伤后一周内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停止或减少局部活动的列为“中度损伤”;伤后一周以上不能进行活动的列为“重度损伤”。从表1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运动损伤绝大多数是“轻伤”,占59%。受伤后,不少学生由于重视不够,往往不做任何处理。但同一部位的再次受伤极易转化成“中度伤”或“重度伤”。据不完全统计,约38%的“中度伤”和21%的“重度伤”是由于旧的伤病引起的。
.png)
2. 损伤发生的时间特征
小学生的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相对薄弱,学生的活动比较自由、松散,大多数不做准备活动就匆忙上阵比赛,因此,非常容易受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虽然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准备活动也很充分,由于学生技术动作不正确,身体素质差,特别在教学比赛中也容易受伤。
3.运动损伤的特点
学生对自选的运动项目有极大的兴趣,在竞争感、好胜心等的支配下,亢奋和忘我的心理因素极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局面。通过调查,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对学生不同项目的损伤调查统计表表明(见表2),对抗性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的损伤人次最高,分列四个项目的前二名。在损伤部位的调查中发现,踝关节、膝关节和指关节为损伤多发部位。大多运动项目,特别是球类,以软组织的挫伤发生率最高,挫伤中,又是踝关节的损伤最多,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足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力时,即可发生损伤。另外,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导致损伤的技术动作多为推、拌导致的跌倒,肌肉的突然发力等。如足球大多集中在足弓和踝关节以及肌肉筋膜,篮球多集中在指骨、腕骨、踝骨、挠骨和关节等部位。
.png)
4.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见表3)。
.png)
(1) 思想状态不良,对运动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大量的事实证明,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有关。他们多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或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预防运动损伤是任务人员的事,与已无关”等。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好胜心强、好奇心大,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观念,往往心血来潮,忘乎所以,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或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动作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或在明知自己体力透支的情况下仍旧进行练习。这些不良的思想心理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 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的状态进入到运动状态。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将导致活动时关节的灵活性差,肌肉的韧性得不到提高,肌肉僵硬,运动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调查中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对准备活动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准备活动有利于运动效果的提高,对运动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3) 技术动作方面的缺陷
在运动中,由于技术动作的不规范,运动时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及力学原理,容易引起人体组织损伤。在一些新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动作而导致损伤。如足球中的踢球,如果脚触球部位不正确,容易造成脚趾关节的损伤。
三、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并结合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做到预防为主。
2.提高学生对准备活动作用的认识,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准备活动能力。不少学生认为准备活动就是跑步、做操,因此缺乏兴趣而敷衍了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部分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而带领做准备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更贴近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编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3.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及身体条件,合理安排运动量。遵循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方法由先易后难。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和柔韧练习,提高其稳定性和抗拉伸性。一旦出现运动损伤应及时治疗,防止发生慢性损伤。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