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对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9年7期   作者:梁晓浏,王圆圆,丁怡嘉,林正明
[导读]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应用常规凝血试验与血栓弹力图,并对其应用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梁晓浏,王圆圆,丁怡嘉,林正明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230001)
第一作者:梁晓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男,副主任检验技师,主要研究方向:血液免疫学及出凝血机制,1973年生,医学硕士,809508387@qq.com
通讯作者:林正明,邮箱:326388357@qq.com
摘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应用常规凝血试验与血栓弹力图,并对其应用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计20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0例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人员,对常规凝血实验同血栓弹力图(TEG)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两种检验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检验,实验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降低,TEG的各项指标同常规凝血试验的结果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测,其结果参数能够全面地反应出患者的凝血变化状态,并且同常规凝血试验结果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方法能够互相弥补不足,在临床中应联合应用,提高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试验;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 ACI)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ACI发病早期出现病情持续进展、神经功能损伤逐渐加重的现象被称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1]。血栓弹力图(TEG)在临床中主要是对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检测,对血块形成的强度与速度进行评估,同时也能够对血凝块的稳定性进行监测,最终反映出患者血凝与溶解的整个过程[2]。而常规凝血试验则是当前临床中对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的重要检验方式,但缺点则是无法对患者机体的凝血状况进行真实、全面地反映,因此,在临床中往往两种检验方式联合应用,本次研究主要对两种方法应用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间在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计20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74例,患者年龄在53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6±10.5)岁,患者均在发病内48小时入院接受治疗,且所有患者均经过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另选取200例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体检人员124例,女性体检人员76例,年龄在51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9±11.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重庆鼎润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的DRNX-III型血栓弹力图仪对患者进行检测,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取1ml的枸橼酸抗凝全血加入高岭土试剂瓶中进行激活处理,在样品杯中加入20μL的氯化钙,而后再次吸取340μL的样本置入到样品杯中,点击软件开始,通过电脑软件得出TEG的测试值与图像。
    常规凝血试验:采集静脉血2ml,注入到0.109mol/L浓度的枸橼酸钠2ml的抗凝管中,并进行血抗凝处理,离心15min后将血浆进行分离,置入CS-5100型全自动血凝仪对PT、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进行监测。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选择采用t检验,以进行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检验方式各指标的对比
    经检验,实验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降低,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在当前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与致残率极高,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因此在疾病早期对其进行颅内CT检查,难以对症状进行确诊,十分容易造成诊断延误,使得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溶栓治疗时机,对患者的后续恢复与治疗十分不利[3],因此,当前临床中对此类患者大多数应用常规凝血试验与血栓弹力图两种检验方式。
    TEG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一种具有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检测技术,比传统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测更全面和精确[4]。传统凝血功能检查(CCTs),检测样本为血浆,反映凝血功能上不够全面[5]。在临床中对患者凝血系统紊乱情况进行检查时,血栓弹力图检验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之一,患者抽血量较少,且操作十分简单,通过图形的方式对结果进行检验,同时对凝血物质激活、纤维蛋白形成以及血块溶解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反应,具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凝血行程时间以及反应时间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降低,TEG的各项指标同常规凝血试验的结果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TEG与D-二聚体应用在急性脑梗死中,前者能准确反映脑梗死严重程度,较后者能更快速准确地体现血凝状态[7]。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测,其结果参数能够全面地反应出患者的凝血变化状态,并且同常规凝血试验结果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方法能够互相弥补不足,在临床中应联合与应用,提高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Seners P, Turc G, Tisserand M, et al. 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ncidence, 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factors[J]. Stroke, 2014, 45(7): 2004-2009.
[2] 许淑玲.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相关性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9, 40(06):464-465.
[3] 沈萍萍, 夏圣. 不同疾病中血栓弹力图与凝血4项对凝血功能的一致性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 29(09):79-84.
[4] De Villiers S, Swanepoel A, Bester J, et al. Novel diagnostic and monitoring tools in stroke:an individualized patient-centered precision medicine approach[J].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6, 23(5):493-504
[5] Holcomb JB, Minei KM, Scerbo ML, et al .Admission rapid thrombelastography can replace 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xperience with 1974 consecutive trauma patients[J]. Ann Surg, 2012, 256(3):476-486.
[6] 郭亚清, 熊亮. 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三项在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中的对比分析[J]. 血栓与止血学, 2018, 24(04):548-551+554.
[7] 辜晓岚, 李彭依, 顾连兵. 地佐辛术后镇痛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 31(9):837-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