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授课条件下,老师很难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容易纸上谈兵,流于表面。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在网络上课过程中存在兴趣不能长久保持,思维不够活跃等问题。笔者尝试创设与主题密切关联的情境,并以问题链引导学生进入观察与体验,使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链引领 情境创设 达成目标 网络教学
案例背景: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上海市为实现“停课不停学”,要求以网络教学的模式,保证学生学习。在常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带领学生经历各种实践探究,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掌握技能。但在网络授课条件下,老师很难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科学知识的获得容易纸上谈兵。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在网络上课过程中存在兴趣不能长久保持,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问题。面对新挑战,自然教师要在研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教师的教学困难,充分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的思考,主动地开展各类探究活动,以获取线上教学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问题提出:
基于网络教学的特殊性,以及以往教学的经验,我对教学困难预设如下:
教学困难1:按部就班,被动探究
在本单元前面几个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人口增长,雨林、湿地破坏以及矿物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更多是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图片,做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如何在网络授课条件下,引导学生直观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不是被网课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困难2:脱离实际,无效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涉及观察和考察活动,老师往往会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进行各种长短周期的实践活动。本课时中涉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这一内容,如何突破网络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带领学生亲历探究,主动思考如何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无效探究,也是值得思考解决的问题。
设计实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单元教学目标,考虑单课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重难点,再结合以上教学困难的预设,我为《小小生态学家》一课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创建更好的人工生态系统”,并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引领,指导探究
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兴趣。在网络授课背景下,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进入观察与体验活动中,使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小小生态学家》一课中,我以问题页的方式,呈现了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人类的各种破坏行为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改变生态瓶中的某些因素会对小鱼产生什么影响?在野外考察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方法2:巧用情境辅助,亲历探究
小学自然是一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科学概念大都以生活为依据。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应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包括各种实验和长短周期的观察活动。
但由于受到网络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师要立足教学目标,围绕问题,创设合理的情境,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好地营造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氛围,让其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如《小小生态学家》一课中的第二个活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中,我就创设了去野外考察的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除了通过制作小生态瓶,了解简单的生态系统。我们还可以去动植物的栖息地观察动植物,去研究他们。带上考察工具,我们去野外考察吧。
师:瞧,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透露着生气。
师:昆虫是大自然中最活跃的成员,要观察它们,真的需要一番心思。
师:在野外,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石头,让我们翻开它,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吧。(观看视频)
师:石头下面竟然有那么多的活泼的小生命。它们似乎受到了惊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观看视频)
师:是的,为了不影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小心地把石头放回原处。为了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通过以上“野外考察”情境的创设,学生突破空间的限制,体验野外考察的乐趣,基本了解上海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况,知道人类的一些小小的行为就会改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影响他们的生存,从而达成本活动目标——明确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应该做的事情。
实践反思:
一、阶梯式提问分解问题,引领探究
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冲突,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网络授课环境下,这是一种值得采取的有效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不能直接得到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所以上课之先前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和猜测做出较为准确的预估,进而设计问题。当然,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能力差异,所以对问题进行分解,设计前后连贯的“问题链”,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一部分同学登上“阶梯”,寻根问底是必不可少的。
《小小生态学家》一课中的第一个活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我便设计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人类的各种破坏行为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是否因为一个因素的变化导致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3.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来验证这一观点?
第一个问题以前一节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引发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给与学生一定的启发,修正一部分学生的思路,并提出猜测;第三问题则直指任务,要求制作和观察生态瓶,同时明确了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池塘生态系统,观察现象,验证猜测的任务目的。以上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帮助学生从上节课的知识点过度到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的思维由浅层迈向深层。
在问题链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学生”的方式交流展示小生态瓶的制作,并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瓶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小鱼生存状况的变化”。从而得出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因素的改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验证猜测,达成目标。
二、鲜活情境凸显问题,激趣达标
在网络授课背景下,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将图片、声音、视频等元素融为一体,通过创设与主题密切关联的情境,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和和活泼性,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必须与主题密切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教学内容和情境相符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情境,领会并分析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意识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从而达成目标。
《小小生态学家》一课中活动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活动三“创建更好的人工生态系统”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人类在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中应该做的事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创设了野外生态考察、校园生态考察、城市生态考察等情境,通过向学生提供各个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如亲眼所见,感同身受。接着,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我们在野外考察时要注意些什么?”、“我们能为保护校园环境做些什么?”等,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阅读视频,从而得出结论:人类应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应从自身做起创建更好的生态,从而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