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生态建筑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景区规划问题,主要从空间规划、服务功能、资源利用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从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改善方案,其中,空间规划为规划理念、布局模式,服务功能为道路设施、游客服务设施,而资源利用则是以斑块、廊道、基质为主,最终为旅游景区规划提供针对性改进方案。
关键词:生态建筑一体化;景区规划;生态环境;旅游
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景区规划也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规划经验的匮乏,导致不少景区的规划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与此同时,人们的旅游标准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不仅要求建筑具有当地特色,同时还需要与生态进行较好的结合,这就导致出现了景区数量不断增加,而示范性景区却是寥寥无几的局面。
1 旅游景区规划问题
1.1 空间规划不合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推广,但是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较大的变化。
首先,景区建设不以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为依据,而是盲目的追求大城市建设,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拆除老街道,导致原本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风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同时也使旅游景区失去了竞争的优势。
其次,大多数的景区规划都是以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为主,而对于这些地区农民占比普遍较大,而且其往往在宗族思想的影响下,人文美学、文化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仅仅认为方方正正的街道、建筑便是美观,导致其难以与生态进行较好的结合。
1.2 服务功能不完善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其往往涉及到诸多领域的内容,比如文化教育、政治、餐饮、商贸等,其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村的生态与城市的建筑进行了结合,但是随着大量旅游人口的进入,对当地居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部分景区由于建设之初路线选择的不合理,导致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出现了一定的交叉,为旅游业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其次,部分景区由于经济、产业等原因,依旧存在一定的企业,虽然为当地经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不能搬迁的企业也为生态环境与游客服务设施的联合建设产生了诸多的阻碍。
1.3 资源利用较匮乏
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挖掘不充分也为景区带来了诸多的困扰,最终导致项目过于单一,并不能为旅游消费产生相应的推动力。
首先,景区的山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仅没有将诸多建筑、项目与环境进行较好的结合,导致难以满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局面,而且项目的设置方面也没有与当地文化建立应有的联系,导致其不仅没有地域特色,而且布局也较为零散,难以获得较为明确的旅游主题。而项目也缺乏相应的参与性,即不能为游客带来刺激,同时也难以产生应有的吸引力。
其次,人文历史遗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挪用、损毁、意识现象,这就导致原本的珍贵历史难以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载体,最终导致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撑,基本以观光为主,并不能将其与游客需求进行较好的结合。
2 旅游景区生态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案
2.1 调整空间规划
(1)空间规划理念
景区空间规划主要是指旅游景区格局在空间形态方面的表达,其不仅仅是视觉感知来源,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载体。但是对于现如今的景区空间布局而言,时常出现文化底蕴缺失、景观布局混乱等问题。因而,需要采用分析当地文化、地域特征的方式,将其与景观生态学进行相应的结合,使其在组合空间要素的同时,塑造出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景区。
(2)空间布局模式
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模式主要是以景区的空间形态为依据,对组织进行调整。即通过对旅游景区当地的地域环境与地形地貌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旅游设施、休憩活动的构建模式。对于空间布局模式而言,其主要涉及到四种类型,分别为带状式布局、核式布局、多核式组团布局、“三环”布局四种模式。其中,带状模式以河流、山麓地区为主;而核式布局则是通过内聚核心的方式,将最具吸引力的景点设置为中心位置;多核式组团布局则是涉及到多处景点;最后的“三环”布局则是以核心保护区为依据,设置生态缓冲带的方式,降低旅游造成的日常干扰。
2.2 优化服务功能
(1)道路设施
道路设施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车行道、游步道。其中,车行道为旅游景区的主要骨架,是旅游景区的视线走廊;而游步道则是为了使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所了解,且不会对其产生破坏,是旅游景区的主要交通方式,使不同游客与居民可以更好地交流。而对于这类设施的建设而言,基本以当地的实际环境为依据,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划,使其能够在环境破坏最小的基础上,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2)游客服务设施
游客服务设施基本以旅游服务中心与餐饮设施为主,其中,前者为旅游景区的首要服务建筑,往往在景区的核心入口都会进行设置。对于这部分建筑风格而言,其需要与当地村落保持一致,即基本以两层以内建筑为主,而在内部的装修方面则可以以现代风格为基础,以乡土元素为点缀;餐饮设施作为游客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往往会对直接影响游客对该地区的评价结果,因而在饮食的设置方面,可以与当地的人文、民俗为依据,对餐饮进行拓展。同时,对于不同的游客而言,提供的饮食类型、层次也并不相同,即可以以农家特色为主,并适当添加部分景观优美的饭店。
2.3 合理利用资源
(1)生态斑块控制
旅游景区规划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置景观节点的方式,突出其应有的价值,并采用辐射式影响效应对乡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行保护。而对于景观元素而言,其作为吸引游客的景点斑,往往在旅游开发时,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利用。
(2)生态廊道建设
廊道一般是能量流、物质流的主要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即不仅可以对城市、乡村进行保护,使污染得到有效吸收、缓解,同时还可以对生态格局进行改善,对防洪减灾产生了极大的保障。因而,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过程中,需要对生态廊道给予相应的保护。
(3)生态基质景观
基于生态建筑一体化的旅游景区规划往往需要对耕地政策给予相应的关注,并对边缘地区进行较好的维护。使其以景观生态为依据,对田地廊道体系进行完善,比如防护林、沟渠等,其不仅可以对水土问题进行较好的保持,同时也能对土地基质进行维护,比如就可以以林地景观营造方法为依据,对农田林网进行规划。
3 结束语
不少旅游景点都对景区进行了规划,但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将其与生态环境进行较好的结合,反而是以利益为主,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诸多的破坏。对此,本文以生态建筑一体化为基础,对旅游景区规划状况进行研究,并分别从空间规划、服务功能、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相应地改进,从而使生态建筑一体化的旅游景区规划模式得到较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缪宏杰, 余兆杰. 基于生态建筑理念景区坡地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以黄山宿营地为例[J]. 福建建筑, 2018, 245(11):15-18.
[2]杜森. 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J]. 居业, 2017(1):37-38.
[3]靳丽霞. 垣曲县历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齐鲁工业大学, 2015.
[4]夏万玲. 乡村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都黄龙溪个案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5]张辉伟. 浅析对贵州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思考[J]. 当代旅游, 2018(6):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