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沟渠河网+机井”建设的现实性与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5期   作者:崔忠达1 李月坤2 解秀华3
[导读]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自然资源局  山东省德州市  253700
        1  问题的提出
        庆云县地处鲁北内陆,黄泛平原,属半干旱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较大,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汛期,且气温高,蒸发量大,农作物生产需水主要依赖降雨和灌溉。一年之中,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有水”还是“无水”就成为庆云农业“有收”还是“无收”的关键,灌溉水利也因之而成为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保证。建国以来,全县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凿井泉,修河渠,建成了各种灌排体系,特别是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庆云彻底摆脱了“天雨”农业的困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养成了人们“等、靠”黄河水的依赖思想,机井建设一度萎缩。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少雨,引黄水量减少,使得单纯依赖于引黄的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用水观念,开始走上“以井保丰,引黄补源”的路子,掀起了机井建设的高潮,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致使盲目打井,无序打井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之中又造成水资源的更加紧缺。有鉴于此,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深深感受到沟渠河网水库化与机井建设有序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水利工程现状
        几十年来,庆云人民十分重视抗旱除涝与兴利除害,修河渠,开井泉,建涵闸,修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先后疏浚治理、开挖了过境的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修建大中型拦河闸6座, 闸上一次性可拦蓄水量达3600万m3。修建灌、排水涵闸76座。七十年代以来,以引黄灌溉与农田排水相结合,相继开挖治理了流域面积在30km2以上的骨干沟渠6条,县、乡两级配套沟渠142条,这些沟渠一次性可蓄水近1000万m3, 河流沟渠总长度近630km,河网密度达1.255km/km2。 庆云县基本上做到了河河相通,沟河相连,水蓄得住,用得上,排的出。其间还广泛开展了以打井为主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活动,现有机井近1000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8万hm2,实际控制灌溉面积达2.4万hm2。
        3  存在问题
        3.1  过度依赖引黄,河网沟渠输水蓄水时间较长,淤积严重,蓄水排涝能力下降  据测算,河网沟渠蓄水能力下降30%,沟渠排涝能力下降近40%。
        3.2  放松和忽视了有综合功能的机井建设, 致使原有机井大量损坏,利用率低  调查显示原有机井利用率不足60%,而新打机井开采无序,分布不平衡,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采。
        3.3  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老化, 配套功能不够齐全
        3.4  河网沟渠控制性建筑物相对不足  造成不用水时存不住,用水时无水存的不良现象。
        3.5  水源系统脆弱,水的保证程度低  一旦赖以引用的黄河水处在枯水期,处于引黄下游的庆云,更成了“无米之炊”,原有的灌溉设施派不上用场,只能眼望禾苗“渴死”。



        4  “沟渠河网+机井”建设的有效性
        4.1  庆云当地水缺乏  由于气候干旱程度、 黄河水源的多寡、上游县市引用水量的多少及当地水利工程拦蓄能力等因素影响,单纯依赖引黄是不现实的,而扩大利用当地降水进行径流及地面水调节受地形地貌条件和耕地面积的限制,最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靠沟渠河流及农田水利网来实现。
        4.2  县域内地下有深厚的松散沉积层, 蓄水条件良好  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生长季节在冬春两季,需水峰期在春季,有计划地利用地下水灌溉,可降低汛前地下水位,借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对水的时空分布进行调节,做到、伏雨春用,夏涝春防,提高综合抗旱除涝能力。
        4.3  地下微咸水资源丰富  全县浅层地下微咸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 48%,有计划地打一部分微咸水井,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蓄存雨水补源,可以降低地下微咸水的矿化度,改善地下水水质,从而扩大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量。
        4.4  旱涝碱综合治理  由于河网沟渠多为地下, 有利于地下水的出流,同时也由于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利用,从而使得由于地下水位过高而产生的泥涝及次生盐碱化的危害大大减轻,起到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功效。
        5  “沟渠河网+机井”建设的现实性
        5.1  条件具备  几十年大规模水利建设,全县沟渠纵横, 河网密度达1.255km/km2,机井保有量近1000眼, 已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水利灌溉管网更加有序,覆设范围达全县近一半的乡镇;
        5.2  建设简单   工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沟渠上建设小型拦水闸,清淤配套沟渠,维修旧井,造价低,工期短,完成后即可发挥效益。
        5.3  技术具备   全县地下水动态的长期观测工作从七十年代就已进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且微咸水技术开发试验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具备了调控地下水位的主动权。
        6  措施
        6.1  开源节流并举  面对水情不稳的现实, 落实到水的时控调度,以利用当地水为基础,大气水、当地径流、引黄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
        6.2  井渠结合,以井保丰,引黄补源  大力发展井灌,扩大微咸水资源利用面积,充分用好现有机井,做好旧井的维修配套。
        6.3  进一步落实沟渠河网工程的配套建设  使其达到原有设计标准,提高蓄、引、调、排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崔忠达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76.12 籍贯: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 学历:大专 毕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 职称:中级工程师 单位:庆云县自然资源局 邮编:253700
        作者:李月坤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8.11 籍贯: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 学历:中专 毕业院校:德州纺织工业学校  职称:助理工程师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水利局 邮编:253700
        作者:解秀华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71.12  籍贯: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 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济南大学 职称:高级工程师 单位:庆云县水利局 邮编:2537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