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问题与技术措施 郑远远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5期   作者:郑远远
[导读]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混凝土施工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身份证号:32038219900309xxxx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混凝土施工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为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施工单位需要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基于此,以下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分析
        引言
        近年来,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数量逐步增多、规模逐步扩大,使得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在建筑工程整体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施工的整体质量,由于混凝土技术应用关系着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关键技术的控制,避免混凝土施工不当引发各种质量与安全问题。
        1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混凝土麻面问题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的表面会出现一些细小的麻点、凹坑或者气泡。这会导致混凝土出现麻面,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而且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于对施工细节的处理不到位。例如,对模板的清理不到位,模板上粘有杂质,导致混凝土出现麻面。如果没能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养护,或者在混凝土振捣过程的振捣不充分,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未完全排除等,都会造成混凝土出现麻面现象。
        1.2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约7d。造成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导致变形不同。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收缩量小的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合理控制水灰配比,预防干缩裂缝问题。
        1.3混凝土蜂窝问题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在其表面弧线疏松情况,形成蜂窝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骨料聚集过程中砂浆没能完全覆盖,在长时间的空气侵蚀下,会在骨料之间形成蜂窝状的孔穴。如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骨料与砂浆之间出现离析,将会导致混凝土蜂窝的出现。而且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破损,或者模板密封不严,发生浆液渗漏,也会导致混凝土蜂窝出现。
        2混凝土结构特性
        混凝土结构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耐火性能、抗腐蚀性、整体性、可塑性等优势。整体性主要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与特点,浇筑成为整体性结构。可塑性表明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有关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几何结构形式等的科学设计。再加上混凝土原材料获取方便、整体造价较低,能有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这就使得混凝土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措施
        3.1准备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处理的关键技术
        混凝土准备过程的工艺一定要对现场施工过程中使对混凝土成型的工具、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的工艺、混凝土的结构构件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首先,在前期准备中,要设立人员配置方案,对每个工作人员应该担任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为整个混凝土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运用的机械设备都是大型的,在混凝土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个设备的状况进行检查,明确每一个设备的作用、数量以及质量水平,确保后期工程的顺利开展。最后,由于施工现场的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要设立专业的负责人员,在每次开工前要确认现场的钢筋以及模板支架等物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数量是否有变化。每天一定要检查完这些物品后才能开工。

在混凝土的准备阶段,还需要将各个模板支架以及钢筋清除干净,在工程地基上浇灌混凝土,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淤泥清理干净,并且在建筑施工现场建立排水设施。如果现场使用的是非黏性土,必须利用水将岩石充分浸润,充分地清洗没有风干的岩石,来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3.2配比技术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注重施工现场的要求和施工成本,确保施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确定性价比较高的配合比。施工现场混凝土集料含水量和理论值差距很大,在混凝土拌和作业之前,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的用量,将其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集料用量误差一般在±2%以内,水用量误差在±1%以内,水泥和外加剂用量误差在±1%以内。另外,技术人员需要测量集料的实际含水量,根据选定配合比,合理调节水的掺入量,确保混凝土组成部分用量比例满足配合比要求,提高混凝土质量。
        3.3防水施工技术
        复合涂料,作为运用于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涂层,其不仅要具备与工程建设要求一致的防水性能,还要对环境危害进行控制,以避免有毒物质散发至空气环境对施工一线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为提高防水处理施工技术的运用效果,相关人员应在外墙钢丝网内进行水泥与胶凝物质的填充。然而,此项操作与建筑工程混凝土绿色施工的环保理念不一致,技术人员应从当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选用具有降低建筑能耗的材料设备,在保证混凝土结构防水性能的同时,降低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一来,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运用就能以可持续状态作用于实践,以推动所处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4振捣关键技术
        采用插入式振捣,应确保振捣实际移动间隔距离小于振捣半径的150%。如果针对轻骨料混凝土进行振捣,则振捣的实际移动间隔距离应小于振捣半径。在振捣过程中,要注重把控振捣器与模板之间的距离,应保证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振捣半径的50%,以免对模板造成破坏。要合理把控振捣时间,如果振捣时间过长,会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如果振捣时间过短,则会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充分,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
        3.5水泥灌注施工技术
        作为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施工技术,水泥灌浆技术,具体施工过程中,就是将掺入外加剂的水泥与钢筋结构混合使用,来使钢筋与水泥材料形成一个整体。当水泥粘结力经外加剂显著提升后,就可增强建筑工程结构的整体强度。值得注意的是,水泥灌注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操作,以避免灰尘等杂物对水泥灌注施工效果造成影响。此外,还要通过分层灌注来规避离析现象发生。施工处理技术人员还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场地整体进行观察,以保证注浆厚度与平整度的适用性。对于注浆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现对建筑混凝土结构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应立即停止施工,找出原因后及时处理。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是主要的结构类型,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关施工人员需从混凝土施工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尤其是要把控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保障混凝土施工的规范性,避免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当引发的混凝土裂缝等质量缺陷,促进建筑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超.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19(12):103-104.
        [2]吕伟鹏.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及裂缝的处理[J].江西建材,2019(11):124+126.
        [3]蒙修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9,26(01):153+155.
        [4]吴伸坤.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问题的技术预防和处理[J].四川水泥,2018(11):129.
        [5]谭小蓉,徐静伟,王铮.探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绿色环保建材,2018(05):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