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本文围绕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地质灾害分析及处治展开讨论,结合甘肃某隧道工程全面分析了洞口段地质灾害特性和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过程中,若隧道洞口所处的地质环境较为复杂,要求施工企业应做好全面的支护工作,防止施工中出现冒顶、坡面崩塌等安全事故。该隧道洞口浅埋施工段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主要有地形地质条件、受力状态、气象及设计因素;该隧道洞口段受力存在较大偏压,左侧初支承受较大水平力,采用增设临时支撑、反压回填和变更施工方法,及时控制住了洞口段出现的不良地质灾害。为该类隧道洞口段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处治措施
引言:
以某隧道工程施工为例,该工程为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在工程的准备阶段,施工企业对该工程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深入分析地质环境,掌握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位移、拱顶下沉、拱腰水平收敛以及应力等,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实施防治措施,保证工程安全有序的进行施工。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该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是连接某地区南北方向重要的交通枢纽,隧道设计为双向分离式车道,其中左车道隧道长度为267米,位于R=700m的圆曲线上,纵坡为2.7%,右车道隧道长度为239米隧道位于R=750m的圆曲线上,纵坡为2.7%,隧道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该隧道设计净宽为10.25米,设计净高为5.0米,设计断面为四心圆内轮廓结构。在对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进行勘察发现,左侧隧道洞口会受到较大的偏压应力,产生偏压应力的主要原因是地质结构埋深不同以及偏压角度不同,隧道最大埋深71米,最小埋深为2.5米,偏压角度在40°-45°范围内。
施工单位对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地质结构中含有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黄土、晚第三系粘土岩以及凝灰质砂岩。对上述地质结构中的成分进行分析,黄土内砂土成分较多,并且含水量较高,粘土岩内颗粒粒径在2-5cm范围内,同时左洞洞口段围岩破碎情况较为严重。
1.2地质灾害情况
在该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首先挖掘左侧隧道,在距离洞口5米处,里程为ZK36+537时,施工出现冒顶情况,导致隧道发生坍塌事故,坍塌范围为5㎡,产生的坍塌量为30m³。发生冒顶后,隧道洞口原有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后续的支护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坡面出现严重的崩塌情况,致使坍塌范围扩大至8㎡,坍塌量为80m³。施工单位在处理冒顶情况后,施工至ZK36+780时,初期支护结构出现纵向断裂情况,裂缝长度为3m,宽度在3-6mm,裂缝导致初期支护钢拱架变形较为严重。
2.地质灾害形成机理
2.1地形地质条件
在勘察地形地质条件时,施工单位测定左洞左侧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并且左侧上部土层厚度小于右侧,导致地质结构浅埋偏压的情况。此外该工程所处的地质结构中蕴含丰富的地下水,左洞进口左侧在地质结构中形成冲沟,施工时极易发生坍塌情况。对洞口的地质环境进行勘察,洞口所处的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地质结构主要由凝灰质砂岩组成,岩层属于强风化、中风化,地质结构稳定性较低。
2.2受力状态
该隧道处于浅埋偏压的地质环境中,隧道受到结构产生的应力,在拱腰、边墙等位置,出现明显的纵向裂缝。施工单位根据隧道的受力状态,在浅埋侧的拱腰位置构建初期支护结构,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初期支护结构受到不均匀应力作用,整体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此外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中地下水较为丰富,初期支护结构受到水压作用后,钢拱架出现严重的剪切变形问题,支护结构的支撑作用不断降低。
2.3气象因素
工程施工期间为该地区的雨季,在降雨过程中,地表水进入到岩层裂隙中,岩层的整体结构遭到破坏,稳定性不断降低,围岩体出现剪切位移。此外隧道支护地基出现严重的软土化情况,支护结构无法承载围岩结构,此时隧道处于不稳定环境中,产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不断提高。
2.4设计施工因素
该隧洞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荷载+结构模型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是由于隧道处于浅埋偏压地质环境中,未能计算偏压产生的应力,施工单位按照原有的设计方案构建支护结构,导致支护结构承受不均匀应力,致使支护结构承载力不断降低。此外地质结构中地下水较为丰富,隧道围岩受到水压作用后,会承受更多的荷载。施工企业在施工中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用于加固围岩边坡,但是设计的支护承载能力无法承载更多的应力,洞口边坡出现坍塌情况。
3.数值模拟分析
3.1模型及参数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浅埋偏压隧道洞口,通过模拟计算相关参数,包括围岩、支护结构的弹性,围岩各项材料均质等。在计算过程中,采用摩尔库伦屈服准则方法。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将重力作为模型所承受的唯一应力,在模型的轴向50米位置,设定左右隧道的相关数值,包括隧道洞径为8米、下部洞径为10.25米。此外隧道模型中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如下,老黄土弹性模量为0.75Gpa、泊松比为0.25、重度为18kN/m³、粘聚力为200kPa、内摩擦角为22°;粘土岩弹性模量为0.98Gpa、泊松比为0.31、重度为21kN/m³、粘聚力为200kPa、内摩擦角为25°;砂砾岩弹性模量为1.02Gpa、泊松比为0.30、重度为22kN/m³、粘聚力为350kPa、内摩擦角为31°;初支弹性模量为24.00Gpa、泊松比为0.2;二衬弹性模量为32.50Gpa、泊松比为0.2。
根据数值模拟参数,施工企业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隧道。在开挖的准备阶段,已经在拱部构建超前支护结构,首先在上导环位置进行开挖,开挖的核心土宽度在3-5米范围内,每次掘进的深度为0.5米。
3.2位移分析
3.2.1拱顶下沉
施工单位从隧道的左侧进行施工,左侧隧道洞口标段为ZK36+532。根据隧道模型计算的数值,在标段ZK336+537和ZK36+ 785,在施工时会出现两个特征点,其中两个标准断面的最大下沉量分别为30.3毫米和33.5毫米,尽管下沉量差别较小,但是在持续开挖过程中,两个标段断面最大沉降量速度达到每天6毫米,极大的影响核心区域的开挖,导致隧道掌子面的围岩稳定性不断降低。
3.2.2拱腰水平收敛
在隧道掌子面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准确掌握支护结构可能出现的变形情况,及时布设监控量测点,根据断面向内的收敛趋势,调整断面的开挖顺序,主要调整左右侧拱脚开挖和核心土开挖的顺序,避免隧道支护结构承受较大的应力,以此提高隧道结构开挖过程的稳定性。
3.3应力分析
对隧道支护结构承受的应力进行分析,初期支护结构的左侧结构应力大于右侧结构应力,主要是受到浅埋偏压地形产生的应力影响。
4.处治方案
4.1增设临时支撑
由于隧道所处的地质结构中蕴含丰富的地表水,应在地表较低的位置增设土陇,用于排出地表水。此外使用标号为M7.5的砂浆,封闭地表中的裂缝,防止地表水进入施工区域。在隧道支护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位置,增设临时支撑结构,结构由型号为Ι22的工字钢组成,纵向间距设定为50cm,斜撑使用型号为Ι20的工字钢。
4.2反压回填
由于隧道处于浅埋偏压地质结构中,支护结构承受较大的结构应力,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保证隧道的稳定性,采用反压回填的方法,在应力较大的区域设置重力式挡土墙,挡土墙高度为5米,使用粒径小于25mm的碎石,填埋隧道浅埋区域,要求填埋深度应控制在30cm以内,采用小型振动夯实设备,对回填区域进行夯实。完成夯实施工后,在碎石层表面铺设隔水层,隔水层厚度应超过20cm。
4.3变更施工工法
根据地质结构实际情况,原有的三台阶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对原有的施工施工方法进行变更。变更后的方法为CD施工法,首先开挖浅埋一侧的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向岩体内打入超前小导管并注入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直至压力为2.2MPa,并使用注浆锚杆进行二次加固,通过注浆锚杆向隧道拱墙注入水泥浆,拱部采用套拱。
.png)
CD法施工结构示意图
结语:
综上所述,该隧道工程处于浅埋偏压地质环境中,针对地质结构,为防止施工中出现冒顶等安全事故,并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隧道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通过增设临时支撑、反压回填以及CD施工法,既能满足施工要求,还能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陆中玏,左青军,吴立.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软弱围岩失稳突变理论分析[J].岩土力学. 2015,36(S2):76.
[2]刘正刚,莫林辉.响米坳隧道洞口浅埋偏压不良地质段处治研究[J].公路. 2015(05):34-35.
[3]王玉龙,李德武.孙家崖偏压-滑坡隧道围岩变形和受力特征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4(0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