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中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6期   作者:张涨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防止二次污染的污染网站威胁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人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污染。在过去,有一些问题,如顶层设计不足,源代码控制不足,污染监督不足和缺乏相关的技术。进一步研究污染防治技术导则,规范和指导污染场地的环境调查,有效避免污染场地的二次污染。
        关键词:污染场地;二次污染;修复
        1 二次污染来源及危害
        二次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这将导致二次污染的水和土壤污染。污染源主要包括空气扩散、地表径流、土壤和其他形式的污染,工人和周围敏感人群对场地健康构成威胁,危害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例如重金属粉尘污染、挥发性/半挥发性化学品VOCs/SVOCs空气污染、周围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地下水径流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另外,在环境调查过程中,含有固体废物的出租汽车壤土会被取出并泄漏,也会造成场地的二次污染。
        2 二次污染来源及防治措施
        2.1 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污染场地空气污染源的整治技术和污染特征不同,对污染场地空气污染源的整治也不同。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涉及污染土的开挖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的处理,更要注意修复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气体和尘埃的处理。
        为了防止产生的有机废物气体和尘埃在开挖和修复被污染的土壤的外部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封闭的温室通常设置在开挖区域污染的土壤和现场异位修复区域,和支持的安装废气收集管道和废气处理设备+吸附灰尘或热分解,收集有机废气和粉尘治理标准后组织排放。少量的修复和恢复项目周边环境不敏感的点,如开挖区和恢复区没有大型棚,开挖面积应控制应注意和天气影响,开挖后基坑和裸土桩区域应该涵盖的时间。为了减少无组织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恢复期间,现场施工人员和环境监督人员应定期检查网站的内部和外部,便携式有机气体探测器Pid是用于监测废气的来源。如有异味或监测数据超标,应立即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无组织废气排放,如温室采用两扇门或减少开放人群数量、喷洒异味抑制剂等。现场施工人员应定期检查密闭温室内的废气收集管道和废气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并记录台账;发现问题的,应立即修复,同时停止温室内的施工,使废气处理设施在施工前能正常运行。
        在将短驳运至受污染土壤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必须确保在运土前完成临时施工工程,如施工步道和硬化场地。运土车在运土过程中不宜超载,施工步道应定期洒水,以抑制扬尘,如沿风有气味,则应采用喷雾抑味剂。
        2.2 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基坑废水、洗车废水和受污染的雨水,影响场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不同污水来源。
        2.2.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为消除修复场地潜在的二次污染而预先采取的措施。下面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叙述。
        (1)地表水
        修复单位可以在场地潜在污染区域周围设置集水沟,收集潜在污染区域的雨水。修复单位也可在现场设置应急池或膜蓄水袋,收集应急废水。在可能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尽量收集和处理污水,以达到排放标准,避免污水外溢造成二次污染。


        (2)地下水
        修复场地时,修复单位应在场地周围或地下水流向场地的下游场地安装止水幕,将场地内受污染的地下水与场地外的地下水隔离,避免场地内地下水对下游地下水的污染。20另外,修复单位应使地面硬化或在现场(如修复剂的临时储存区)铺设PVDF膜,以免造成泄漏,污染水环境,避免因修复剂的泄漏污染地下水
        2.2.2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为消除修复场地已经产生的二次污染而采取的措施。下面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叙述。
        (1)地表水
        现场设置临时雨污水管网,收集生活污水、基坑废水、车辆清洗废水和雨水的污染。生活污水由化粪池或类似设施进行处理和排放。基坑污水和被污染的雨水收集后,首先对水质进行检测,如果水质符合相应的排放标准,则进行排放;如果水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应当收集并处理合格,然后排放。总之,现场产生的废水达标后收集、处理、排放,不得直接排放。
        (2)地下水
        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原位修复通常包括直接向地下水中注入化学物质,通过化学氧化或化学还原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从而降低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采用注射式药物法,向地下水中注入大量药物(如过硫酸钠),产生大量SO42-离子,造成地下水二次污染。因此,修复单位在注射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用量,既能降解污染物,又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修复单位还应在场地的上下游设置长期监测井,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发现水质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
        2.3 强化技术
        二级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是有效防治的重要技术基础,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应当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重点实验室或技术中心的污染预防和控制,并研究和开发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方法和相关设备。我们应该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的概念、技术手段和预防和控制系统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方法和设备的污染监测和调查,并改善污染水平。
        同时,要重视对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污染防治意识。污染场地的环境监督对污染场地二次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影响。监督单位应当加强对有关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指导污染场地地区科学防治污染,对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指导。
        2.4 完善监测机制
        污染物的渗入会增加土壤孔隙含水量和土壤饱和度,土壤电阻率随含油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主要原因是土壤孔隙水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含水饱和度增加,土壤电导率提高。同时,污染物的含量会导致土壤中孔隙水的电导率恶化,从而降低土壤的电导率,但这些与含水饱和度的增加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土壤电阻率的变化来确定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在检测过程中,我国现有的二次污染监测机制不完善,存在着污染转移、污染渗入等问题,污染场地的污染防治呈现动态变化。因此,应建立环境预警和预防机制。人们应该完善污染领域。建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加强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充分发挥环境监督单位和公众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有必要及时反馈有关部门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从受污染的环境调查网站,这样他们就可以制定科学的污染预防和控制计划。
        3 结语
        本文根据场地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的场所和途径,分析了二次污染的危害,提出了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本文从大气和水的角度分析了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凌晶,王超.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探讨[J].节能与环保,2019,(12):55-56.
        [2]陈峰.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中二次污染防控思路与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6):116-117,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