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 北京市 102206
摘要: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乡村便成为了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目前,虽然通过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使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依然严重。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市X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为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活垃圾;农民意识;治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必然,同时,也是一项难题。本文以X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其垃圾处理最基本的问题是农民的意识不强,除此之外,村委会以及政府责任力度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等问题,使得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显著,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其他原因的限制,垃圾处理不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应当构建属于自己的垃圾处理模式,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宣传,制定奖惩措施,以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意识。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X镇位于两县交界处,各个村落散落在国道的两侧,交通比较便利,覆盖面积相对较大,最近两年,X镇的各个村都放置了垃圾桶,村民的生活垃圾不再像原来一样到处乱丢乱弃,大部分村民会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X镇各个村子基本都是水泥路,平日路面上基本没有明显垃圾。并且定期有垃圾清理车来收垃圾。较大的村会有一个专门打扫卫生的人员,相邻且较小的两个村有一个专门打扫卫生的人员,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农村所采取的垃圾治理模式。农村的垃圾来源大部分为炉灰、粪便、厨余、商品包装以及废旧的生活用品等,由于农村并没有达到垃圾分类的水平,各种垃圾都是混在一起的,夏天时,这些垃圾混在一起很容易发生异味;冬天则容易冻在一起,很难倾倒。在放置垃圾桶后,虽然环境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垃圾处理所面临的现状。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垃圾处理的费用主要有垃圾桶的购买数量以及垃圾处理费用、打扫卫生的专门人员的工资。其垃圾处理费用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县政府拨款,来源的单一化也造成了资金的不足,使各村的垃圾桶数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以X镇为例,专门打扫卫生的人员的工资每月900元,还没有达到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打扫卫生的人员太少,极大增加了打扫卫生的负担,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大多农村垃圾处理才处于开始阶段,要想达到分类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垃圾种类的混杂也使垃圾无害化处理增加难度,增加了难度也就意味着需要资金的投入,由于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在思想上就不够重视,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投入资金比例就不大,还要分配给各个镇或乡,这无疑使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当前农村需求。
2、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完善
通过在X镇实地调研,首先,虽然各个村都放置了垃圾桶,但是垃圾桶的放置位置不合理,只放在每个村的几个路口,也就是国道的马路旁,距离大部分村民家较远,这也使得大部分村民扔垃圾不太方便,使农村居民配合垃圾处理的积极性降低;其次,垃圾桶数量不足,这也是垃圾桶放置位置不合理的基本原因,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村民对垃圾处理的需求,垃圾处理车收走垃圾后,村民存留的垃圾很快就会将垃圾桶装满,装满后,村民就会将垃圾堆在垃圾桶外,夏天时,会发出很大的异味;并且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并没有考虑各村农村居民的户数以及人数,没有科学的规划,造成垃圾桶在各村的配置数量和户数以及人数不匹配,使资源配置不均衡;最后,专门打扫卫生的人员数量太少,而且管辖面积较大,使打扫卫生的专门人员负担太重,同时,由于只有一辆垃圾处理车,也造成了垃圾处理的不及时,使垃圾桶的利用率降低。
3、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在没放置垃圾桶之前,农村生活垃圾一直都是采取乱丢乱弃、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理,多年来,村民已经养成了习惯,尽管有垃圾桶后,部分村民也不愿意扔到垃圾桶里,这种习惯使他们丧失了环保意识,加之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些村民严重缺乏自觉性,只要为了自身方便依然可以乱丢乱弃。在走访过程中,有些村民认为,既然有了打扫卫生的专门人员,他们拿着工资,所有卫生问题就应该交给打扫卫生的专门人员,不会考虑自身行为是否有损村庄环境,不会考虑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依然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还停留在各扫门前雪的阶段,并没有把集体意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关键,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成为重中之重。
4、村委会责任缺失
村委会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承担着农村管理的职能,本应该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实际上,X镇的村委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是村委会基本上是零作用。这也是各地村委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
村委会的干部自身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会对农村农活垃圾处理等政策向村民传达和宣传,认为处理垃圾只是政府的事情,对政府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其次,村委会没有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各个村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这也是村民自觉性不高的结果,由于农村的熟人和半熟人的特性,由打扫卫生的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监督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并且很耗费人力,村委会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村民的行为;最后,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之间没有进行合理沟通和工作分配。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大体形成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但在许多村委会基本上没有参与到垃圾处理中来,完全由乡镇政府统一处理,这一环节的减少使乡镇政府在垃圾处理上负担较重。
四、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
1、拓宽环保资金来源渠道,提高环保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保障。由于大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乡镇政府财力比较薄弱,我们必须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中央政府应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专项资金,增大扶持力度,并确保资金全部应用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基层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途径,引入资金投入到治理工作中;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必须在垃圾处理上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全可以从公共事务维护费用中每年抽出一定比例;而村民作为垃圾的直接生产者,也应该缴纳一定的费用,如果让村民直接缴纳,村民是不愿意的,村委会可以在村民的福利中抽取,这样也可以提高村民生活垃圾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中央、基层政府、村委会、村民多方主体投入的资金来源渠道,各主体所投入比例也要适当、合理、公平。
2、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之后,需要增加各个村的垃圾桶数量,并且改变垃圾桶的位置,应当保证相邻4或5家共用一个垃圾桶,且垃圾桶的位置要离各户较近,村民不用去村口扔垃圾,这样可以提高村民的配合意愿;增加一辆垃圾处理车,两辆车划分区域收理垃圾,可以及时将装满的垃圾桶处理,增加垃圾桶的利用率。其次,增加环卫工作人员的数量。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初步阶段,由于农村积累了几十年的垃圾难以清理,需要处理的垃圾总量和环卫人员的数量严重不符比例,就X镇而言,其国道两旁的水渠中有大量沉淀垃圾,全靠一人处理不切实际,这就需要增加环卫人员的数量,同时,应该提供给环卫人员比较公平的薪资,在合理范围内较大程度的激发环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需要定期对环卫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大多环卫工作人员大都身兼两职,而打扫卫生都属于兼职,并且大都以中老年为主,他们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知识水平都比较滞后,所以需要环卫组织进行定期培训,在走访过程中,他们也是愿意接受培训的。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村民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最重要的主体,应该最大程度上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其中,我们可以将宣传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常住人口上,重点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垃圾处理相关政策。乡镇政府通过利用村委会发放有特点、简洁生动的垃圾处理宣传册到各户,了解垃圾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未来垃圾处理规划,让村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委会积极到各村组织宣讲会,毕竟,村委会的干部还是由一定的影响力的,并且可以每季度或每年组织评比“最美乡村”和“最美村户”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各个村的广播也要在平日多播放一些环保方面的知识,时刻提醒村民保护村里的环境。当然,X镇的垃圾处理问题还处于开始阶段,到后期,也要让学习村民垃圾分类的知识,做好垃圾分类。
4、加大村委会的参与力度
村委会是最了解各村环境的基层组织,在走访过程中,村民大多是愿意听从村委会发布的通知,村主任说的话也比较有领导力和说服力,但大多村委会以及村干部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参与度基本为零,要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机制,必须加大村委会的参与力度。应该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环保委员会,负责各村垃圾处理政策落实、计划制定,委员会中设立巡查人员,根据村庄面积大小由1-2个无工作的村民组成,专门负责对村民的日常监督,各个村之间可以实行交叉监督,这样可以避免熟人社会带来的不便,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各村的评比结果给予监督人员适当奖励;各村村委会加强与乡镇政府有关垃圾处理工作的沟通,参与到垃圾收集工作中,有条件的村,可以自发组织收集垃圾,尽可能减少镇政府的工作负担。
5、将垃圾处理相关问题规则化
垃圾处理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村民的意识,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村里的垃圾处理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但村民的意识并不是很容易改变,若想改变村民长期以来的习惯,需要一些带有强制性的规则,目前,大多农村并没有相应的村规民约,最有效也最适合的就是制定有关垃圾处理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作为内部性约定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的熟人社会本质所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的不便,提高村民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村规民约中可以规定乱扔垃圾等行为取消其领取村里发放福利的资格,对表现较好的村民及户主给予奖励。
结论
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总结了X镇各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以X镇为例大体可以反映整个河北省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而村规民约会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村规民约的强制性改变村民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统一规划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各村村委会以及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引领村民积极参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一步一步来,更不可一刀切,各乡镇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计划,最终,做到垃圾分类回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一步。
作者简介:
侯瑞宝(1996-09-23),男,汉族,河北省承德市,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