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思路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丁莹莹
[导读] 摘要: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安徽能源技术学校  安徽省  230011
        摘要: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育专业化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想优质发展,应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本文从目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出发,阐述了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目的是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 双师型 专业化成长 培养 考核 激励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存在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双职称型,也称“双证书型”,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如会计师、经济师或工程师等另一职称;既具有中职系列职称,又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实际工作的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等。另一种是双素质型,也称“双能力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
        但是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只是为了单纯的拥有证书而去考取,并没有将技能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深层意义是教师在拥有两证,具备职业上岗资格的同时,重视自身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能熟练掌握。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意义
        1、新时代培养职业人才的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技能型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教师作为培养职业人的核心力量,自身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专业技能,具有专业精神,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职业人。
        2、新时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要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前沿的专业技能,具有“工匠”式的专业精神,不断实现专业化成长。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涵义不明确,认定标准不统一
        截止目前,国家对“双师型”教师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评定标准,导致各地区在认定“双师型”教师时都建立自己的一套标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统一,容易造成某些学校为了达到指标而放宽要求,“双师型”教师表面上数量提高,实质上专业素养仍然不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0年学校根据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认定55名“双师型”教师,该文件中对“双师型”的主要认定条件为“中职教师资格证书+中专助理讲师证书+非教师系列的助理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或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考评员资格证书等”。很多教师对“双师型”理解不够深入,认为仅需要几张证书即可,并没有将“双师”践行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事实上,部分教师持有的专业资格证书与其所教授的专业、学科并不相关;一些通过自学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双师型”认定工作在具体执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修改完善。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所占比例较低,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目前专职教师数量达100多人,但在2010年认定“双师”工作后,没有再进行过认定;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有些学校年轻教师偏多,年轻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但多半缺乏规范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专业必须的动手能力,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训练课程。
        另外,中职教师来源比较单一。近年来,中职学校主要通过全省事业单位统一招考的方式招聘教师。招聘的多是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招聘要求中虽然对专业、学历、年龄等有严格规定,但对工作经历、企业实践等要求甚少。这些教师虽然掌握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不具有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欠缺,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3、培养制度不完善,实践培训受限制
        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训机会比较少,有的培训只针对部分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培训需求。二是培训方式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培训,无法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能,多是纸上谈兵。三是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培训中理论知识偏多,培训知识更新慢。四是缺乏培训反馈,很多时候培训结束就是学习的终止,至于培训效果如何,培训内容能不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均无反馈。
        4、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及激励措施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精通专业技术技能,在教育教学工作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双师型”教师不仅是要严格考核,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在考核、薪酬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几乎没有区分,“双师型”教师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能力很难再提升,普通教师也没有兴趣往“双师型”方向发展,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发展。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
        1、建立规范化“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明确“双师型”的涵义。各中、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统一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特色化标准。认定标准应当包括对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并且适当降低对于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更多的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学术科研水平、实操能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2、完善培训制度,搭建培训平台
        首先,为满足“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前应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根据培训需求及培训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进行目的性、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根据培训需求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尤其是对于实践技能的培训,应当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亲身实践。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践,利用自己擅长的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完善培训反馈机制,培训前进行测评,培训结束进行教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测评,比较培训前后的绩效差距。同时可将培训后的绩效水平与考核挂钩,增强培训实效。
        3、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体系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体系。对于新进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先实践,再上岗,后考核的方式,给新进教师一个适应期,在上岗之前熟悉“双师”教学技能。同时将“双师型”作为专业课教师的考核项目之一,对于已经获得讲师职称的专业课教师:(1)一定时期内未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扣除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不予晋升更高一级的岗位,不予申报更高一级的职称。(2)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在岗位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时给予优先考虑。以此激励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全部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
        在工资福利方面建议将“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区分开来,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课时费、津补贴等。另外,还要完善非物质激励机制,比如:给予“双师型”教师更多培训深造的机会,满足“双师型”教师的需求,进一步促进现有师资向“双师型”转变。
        四、结语
        伴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中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新时代社会培养更多的职业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探讨》 袁 艺1,项 阳2
        [2]《关于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与措施》 卢民积
        [3]《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彭红科
        [4]《胜任力理论背景下的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赵传贝
        [5]《酒店管理专业 “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 李景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