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恒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本文重点结合旱地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对旱改水的土地质量进行提升的措施,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土壤和环境两方面,具体分为化学、农业、排水等等。以便于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排水顺畅、土地酸碱性较好,促进耕地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耕地质量;土壤质地;排水;有机质;土壤改良剂
随着近几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土地整治的总目标也随之提高。在过去,土地整治仅仅追求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条件,但现在对于土地整治有了更高的要求,将整改后的农田等级提高一级以上,是全国土地改革中提出的基本目标。近几年来,为了满足中央对土地整改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 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 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国土资规〔2016〕8 号),全国上下开始实施旱改水,专家学者也将如何提高旱改水后的水田质量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要想评判耕地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观察农用地分的等级提高程度来实现,等级越高说明耕地的质量越好。水田地的土壤因素和环境因素是耕地质量等级因素指标体系中的主要评分标准,土壤因素主要通过土地的质地、剖面结构有机质含量和PH值共同决定,而环境因素则根据排水性和灌溉率来决定。本文主要对旱改水如何提高水田耕地质量进行分析,并列举具体的工程措施。
1.旱改水存在的问题
要想实行旱改水,其先决条件在于有充足的水源,为了进一步保持水土的稳定性和提高土地肥力,一定要保障土地有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性。
1.1排水不畅
在设计规划具体的排水工程之前,首先对项目承泄区进行明确,要保证承泄区的容积足够大,且具有良好的泄水能力,不仅如此,还要保证水位条件与自流排水。在平原地区旱改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平原地区坡度缓慢、地势低洼、水位较高从而导致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然而在高原和丘陵地区则很容易排水。按照排涝标准和排渍标准对流量进行计算。排水标准和排渍标准要确定排水沟断面尺寸以及地下水位所需地下水流量。为了提高灌溉的均匀性,方便田间尽快排除块内积水,在平原地区修建条田或网田,进行块体施工平滑。找平后,网格区相对高差不应超过3cm。丘陵地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提高梯田率,沿等高线修筑梯田场景的层次,台阶场块的均匀脊,平面场景基本上都是它是水平或向斜的,可以保持降雨和防止水土流失。
1.2土壤肥力迅速下降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每亩地产量为500公斤稻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该在3.23%左右,但我省很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2%,所以土壤在肥力不足的情况下实施旱改水会出现严重的漏水和土壤肥力迅速下降的问题,按照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旱改水实施之前土壤肥力在1%-1.3%,而旱改水实施之后的一到两年就会下降到1%,实施旱改水3-5年之后土壤肥力会下降到0.5%-0.8%,这表明旱改水之后的五年内土壤肥力会迅速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会逐渐加大,到最后土壤肥力会严重不足。
1.3 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具体包括改变土壤的性质,作物的生长条件下降,对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不好的影响,导致作物质量降低,产量下降。酸雨可能会造成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地区土壤为酸性,在雨水的冲刷之下会导致酸化进一步加剧。土壤酸化之后会释放大量的铝离子,植物吸收之后会重度甚至造成土壤贫计划和改变土壤的结构,土壤酸化也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使作物减产。
2.旱改水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改造土壤的结构
土壤质地和剖面结构的改变就是结构改造。壤土是最适合水稻生长那个的土质,旱地包括黏土、砂土和壤土。对于耕作层土质为黏土时,使用掺砂改造可以预防田块板结。
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土地以砂土为主,因此可以加入粘土以减少砂土的松散深度和通气量提高节水保肥能力。
同时本区土壤剖面形状为一般沙,可考虑考虑到粘土的运移,粘土的结构转变为砂/粘土/砂;对于全身粘滞结构它可以运输壤土或砂土,并将其结构转化为土壤/粘土/粘土或砂/粘土。也可结合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剥离工作层作为旱地至水田的表土。
2.2增施有机肥
土壤有机质时一种含有碳的有机质类型,其存在于土壤中,主要有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分解构成,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的肥力就越高,而耕地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表土保护是保持地力的主要措施,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为了要进一步提升地力,可以采用增施有机肥或测土配方施肥。
2.3提高排水性
丘陵区采取的耕作方法主要有高等耕作、深耕、深松等。等高耕作要沿等高线方向鞥做,这样做能够保水保土。
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处于平原地区多降水,所以在选择耕作方向时,要和等高线呈1%-2%的比降,与排水相适应,避免冲刷。坡面从上到下每隔一定的距离应该沿等高线修筑一些道士埂,将播草籽洒在土埂上,以降低水土流失的情况。为了增加土壤入渗率,采用留茬播种、深耕、深松的方式进行播种,同时对土壤抗腐蚀性具有较好的效果。耕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入渗能力为目的,深度通常在25-30厘米左右。在平原区耕地,可以充分发挥免耕技术的优势,如果由于耕作方法不当导致土壤退化等问题,可以使用深松技术进行调整,特别是由于黏土的底部缺少透气性和渗水性,所以更适合进行深耕深松,从而提高土壤的渗水性和通气性。
除非另有规定,所有主体工程建筑物的基础要在旱地进行施工,如果施工当天发生降雨,要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施工,防止雨水冲刷边坡和侵蚀地基土壤。当开挖边坡上有地下会渗流时,在边坡修整和加固之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持填筑面平整,以免雨水下渗或积水,下雨天不要踩踏填筑面。
2.4使用生石灰提高土壤酸碱度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使用生石灰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降低土壤的酸性,提升土壤碱性,使土壤能够得到营养,进而改良土壤的整体结构。对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同时有助于土壤吸收更多的养分,为根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生长空间,促进土壤作物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利用石灰进行改良,一定要密切监测土壤的PH值,对石灰的种类、用量和使用石灰的时间进行确定,使用土壤调理剂之前要掌握土壤的检查理化指标。还可以使用腐殖酸类、纤维素类等天然土壤改良剂和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人工改良剂帮助土壤形成土壤团粒,且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促进了肥力的提升,使表土的固定型增强,预防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对土壤耕层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
结论
本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旱改水,包括排水、改良土壤、以及化学和农业等措施。利用排水措施能够更好解决涝渍问题。改良土壤能够改造土壤的质地和土壤的剖面结构。测土配方施增肥对促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一些耕作技术增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保水性,改善土壤的PH指数,可以使用生石灰完成,对酸性土地碱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利用这些措施改善旱改水田地的土地质量,使作物产量得以提高。由于环境因素和土壤因素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水田质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整体上提高了旱改水耕地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洪一波,施建伟.旱改水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机化,2016(5):43-44.
[2]李坤山,王秀波,刘庆臣.科学进行“旱改水”改造,推动种植结构调整———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J].吉林农业,2016(22):48.
[3]石会波,刘凤兰“.旱改水”及水稻播种技术[J].吉林农业,2017(9):46.
[4]鲍玉卿.浅谈我区旱改水水稻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3(13):220.
[5]陈锐,夏继春.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J].吉林农业,2019(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