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 274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流域内废水排放总量大,点面源污染负荷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长江流域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流域的数据感知和评价、制度保障、管理支撑、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借鉴国外流域治理经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应通过构建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高效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流域治理新格局,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关键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环境治理
1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全面发展
1.1水保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健全和发展
1988年,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要求,为加强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组建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的领导机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长江委,作为具体的办事机构。截至2018年已成功召开了17次委员会会议。流域各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陆续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几经起伏发展,除上海市外,长江流域18个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和大部分的市县水利部门都设有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办事机构。
1.2国家重点治理不断拓展,取得辉煌成就
1994年,国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实施。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于2006年实施,并已完成任务并通过了验收。革命老区水土保持工程、石漠化治理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相继在长江流域实施并稳步推进。截至2018年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覆盖了长江流域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多个县(市、区),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7万km2,完成投资231亿元。
2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律制度保障力度不够
2.1.1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
针对性提出科学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是指导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10月,原环境保护部等三部委共同印发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以细化落实《水十条》目标要求和任务措施为基本定位,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控制单元为空间基础,明确流域分区、分级、分类管理的差异化要求,为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南。动形成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然而,我国目前出台的针对流域的政策多基于国家相关要求自上而下落实,忽视了流域上下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水体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缺少因地制宜的针对性。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长江大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适应长江生态环境的管理,针对流域上、中、下游缺乏差异化的目标以及针对性的管控约束。
2.1.2顶层设计不系统且不合理
我国虽然在长江流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多项行动计划,并大力推进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综合进程,但依然缺少系统、合理的顶层设计。如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顶层设计中如何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公平性,流域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有限的投入,开展完整、系统的顶层设计,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
2.2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长江流域尚未依据流域水生态环境单元分区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流域任何一段的污染不仅来源于上游,也来源于陆地,因此流域治理管理的对象应该是水资源循环的流域边界,而不仅仅是长江流经的边界[1]。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对流域河道的治理,对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治理措施不够,也未结合区域性水文条件和污染物迁移转化条件制定治理目标和措施,导致治理效果低于预期。
3提高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措施
3.1完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与管理体系
a)推动长江保护立法。针对长江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性,协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分区施策提出差异化的管理策略,保障、指导流域的高水平治理[2]。b)整合流域现有管理机构资源,建立差异化的流域管理机制。充分考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类型环境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之间的差异,建立兼具统筹协调和差异化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管理机制,建立基于流域环境基准的监测和执法标准,为未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环境保护治理政策优化和上下游政策协调提供参考。
3.2深入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科学问题
a)科学评估当前阶段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重点推进全流域湖泊、下游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水质提升,以溯源性技术作为保障,促进流域管理思路向精细化转变,实现全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b)坚持创新,突出区域协同原则,客观认知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和子系统间的关联性。深化研究长江生态环境资源的环境容量,研究建立不同流域尺度的流域模型,加强模型数据一致性、相关性分析,科学认识长江上、中、下游各类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边界条件,科学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人工治理措施间的相互关系[3]。c)加快启动流域环境健康领域的专题研究,如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环境监测和应急预警研究等,提升针对涉疫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等处置能力的研究,开展健康、安全防护技术装备的创新升级联合攻关,倒逼环境标准修订,满足疫情期间、疫情后的环保与健康行业的新问题和新需求。
3.3强化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与工程治理功能的和谐统一
合理施用工程治理措施有利于解决长江出现的各类生态问题和环境质量问题,促进流域治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幅提升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采用工程治理措施解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应重点考虑所选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具有实用性、成熟性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防范二次污染和可能带来的其他环境和社会问题[4]。创造更和谐的生态空间,将必要的工程治理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内,促进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4创新金融工具且拓宽流域治理资金渠道
这要求对长江流域丰富的生态资源进行评估定价,寻求市场化交易途径,为生态资源的资本化奠定基础,鼓励地方政府跨区域、跨部门系统梳理、盘活存量资产,将生态资产按照“肥瘦搭配”的原则进行重组,借鉴国外成熟的特许经营制度,研究适应长江流域工程治理项目的生态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利用绿色企业债等其他金融方式筹集资金。另外,加快长江流域统筹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科学、及时、精准感应长江生态环境数据并识别、分析问题。
结束语:
长江大保护战略是党中央为国家发展计、民族复兴计、子孙后代计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经百年,长江经济带的宏伟蓝图实现了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构想到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的转变。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郭茹雪,石雅琪,赵卓妍.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法制保障研究——以宜昌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7):30-31.
[2]李海生,孔维静,刘录三.借鉴国外流域治理成功经验推动长江保护修复[J].世界环境,2019(01):74-77.
[3]罗志高,杨继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网络化治理框架构建[J].改革,2019(01):87-96.
[4]钱伟弘.完善治理方案 精准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J].前进论坛,2018(0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