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马白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服务中 663700
摘要:通过教育发挥主体性因素,塑造社会成员主动的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教育实践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重要而且必须。对非遗教育性保护方法论的探究,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思路、贡献力量;通过“非遗教育者共同体”与“非遗学科共同体”培养通识性非遗教育人才和专业性非遗教育人才,希冀走出一条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道路———建构非遗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前言
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历程,存在过于重视非遗数量和非遗传承人等级划分的问题,渐渐背离了保护的初衷,忽视了非遗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发展的教育问题,导致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一代对非遗文化认同的薄弱。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教育活动,最大程度上塑造社会成员对非遗的主动文化认同,使非遗切实获得生命力。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家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比如实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融合培训班”等。同时,有志于非遗保护事业的各界人士特别是非传承人也在积极开展非遗教育实践,这为我们探讨非遗教育的方法和道路提供了借鉴。
1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主要内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既然作为非遗存续发展所必需的年轻一代对其不再熟悉,甚至是已经投入战斗一线的非遗传承人也对其缺乏应有的文化认同。那么,进行有目的地培养非遗文化认同的社会活动就成了当务之急。教育是将人类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文明进行选择、保留、传播和再生产的主要途径,这种文明的传递方式能使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浓缩的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独特且高效的文化传递方式。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具有人文性、历史性和浓缩性等特点,这与教育活动的特性不谋而合,并使教育成了非遗在存续状态前提下与人类进行互动的纽带。教育是要主动扩张非遗的吸引力,让人通过认知与理解来承认非遗,并内化为自己选择行动和生活方式的原则,让人从被动认同到主动认同,发挥人的文化主体性,构建非遗保护的主动语境与存续状态。这既是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应有之义,也是非遗保护的核心要素。教育在人与非遗之间构建起的文化认同,是使非遗保护有主体实际意义与时代存续意义的主要内涵。
2从“有形”到“无形”:用非遺教育启迪民族文化自觉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主要开展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十年来遗产保护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国际和国家层面的顶层推动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融入,世界范围掀起了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风潮,有了明确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细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成为21世纪初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深度挖掘非遗与文化的关系引发了众多思考。这样的思考就蕴含非遗类属及其“气象”的思考,即物质或者器物层面的“有形”和非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无形”。“有形”就是显其形,是能够跨越时空融入当下生活,被普通大众接纳的具体实在,即非遗的外化。由传统节日衍生的民俗活动,植根于特定区域文化的表演艺术,实物器具制作的传统技能等,这些人们能够耳闻目睹、用身体触碰的外在表达就是“有形”。
“无形”则是非遗的文化张力,即穿越历史得以传承和积淀所形成的‘‘境界”和“气象”,其所蕴藏的民族记忆、身份意识、文化脉络、精神寄托、自信自觉等构成了玄妙的“无形”。从“有形”到“无形”,从眼中所见到精神所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赋予了人们艺术性的曰常生活及审美情结,也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乡愁”和“家国情怀”的精神故乡。
该书不仅能引导读者领略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丰富多彩、蕴含民族智慧、寄托家国情感的非遗项目,而且能切实提升读者的理论水平,可谓深度、系统、专业、科学。作者在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探究非遗保护,追根溯源,守正创新;将非遗研究落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之上,回归乡土,触碰根脉;将非遗研究与民族复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相契合,具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人文情怀;将非遗研究延伸到文创及旅游产业,注重整体性、生产性和创新性。这些都是鲜明的特点,而且不止于此。时至今日,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国家的文明习俗、艺术遗产都被重塑成一种新的人文资源,世界文明和文化遗产在不违背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能够成为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并且能够真正走入当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相互交融和冲突不断,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呵护和发展非遗,让非遗焕发活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考。《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清楚地指出了非遗保护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提醒人们要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可以通过非遗教育进校园,大众媒体和公众文化机构的宣传普及和活动策划,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以及开发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服务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大众的曰常生活,激发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好生活追求,启迪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觉。
3开发课程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如今,非遗的价值已不必过多言说,通过与教育体系的融合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进而有效地保护它,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其中,课程是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缩影,要开发出既符合社会成员需求又对非遗保护有实际效用的课程存在较大难度。我们从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计划、教材编写再到课程涵盖的范围、实施乃至评价都进行了探讨,并在教学过程中吸纳各方反馈进行反复修改。目前我们仍然在进行对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商讨与改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模式的实施确实可以打破专家开发课程的思想局限,让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面人员都参与到与非遗密切相关的课程开发中来,并且注重实践研究,使开发出来的非遗教育课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但是不难发现,要将不同行业的人员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此类课程开发的内容、方法及问题,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集体审议耗费时间,其效率也存在一定问题。不过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障碍并拓展知识范围,灵活运用现代科技为非遗教育的课程开发减少阻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2]《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6月1日起实施[EB/OL].[2019-01-20].http://bj.people.com.cn/n2/2019/0120/c82846-32552216.html
[3]张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6,(1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