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食品检测的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侯喜全
[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明水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黑龙江省明水县  151700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目前,科技迅速发展,食品的制作与加工技术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为避免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国家需要重视食品检测,严格检验并监督食物加工。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食品检测;发展方向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监督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食品检测方法的研究,优化食品检测的方法及具体的检测手段,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1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1地沟油事件
        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内含大量微生物及砷等有害物质,人食用后会引起消化不良、头晕、头疼、腹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导致胃癌、肠癌及乳腺、卵巢等部位的癌肿。
        1.2瘦肉精事件
        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可以使猪肉色泽好、脂肪少、瘦肉多,但人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加速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特别对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患者有极大危害。
        1.3染色馒头事件
        商家为吸引消费者,在馒头中添加有毒色素、防腐剂、甜蜜素等添加剂,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2.1食品安全知识匮乏,法律意识薄弱
        从大数据统计来看,人们普遍缺乏正确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经常有人因为误食有毒有害食物或同时使用相克的食品,而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如今微生物污染现象愈发严重,但许多人却都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没有认识到食物腐坏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极度缺乏食品安全知识,会给自己和身边的家人都带来极大的危险。
        另外,人们在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意识薄弱。生产者法律意识薄弱,在极大利益的趋势下,会试图使用危害人们健康的方式来换取暴利,使用的加工食品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菜农不吃自己种的菜”一度是非常火热的话题,为了让庄稼长势更好,大量使用农药和非法使用其他手段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是由人们法律道德意识淡薄引起的,进而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生产。
        但是这种高效率生产方式造成了目前人们所吃的食物出现激素使用过量等问题。
        2.2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
        生物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开始接触转基因食品。虽然转基因食品看似无公害,但有些研究表明,其潜在问题还有很多,会伤害人的免疫系统,容易导致过敏,不利于生态环境。
        2.3快餐食品的保存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喜欢食用快餐,但是快餐的保质期很短,不少商家为延长快餐的保存时间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适当使用食品添加剂能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且对人体无害,目前市场没有严格监管添加剂的分类,不少商家为减少成本,多使用工业原料,非常不利于人体健康。此外,不少新型材料被用于生产食品包装,未知风险很大。
        2.4相关法律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食品相关法律中关于食品加工的管理制度还不够,特别是食品添加剂方面,让黑心商家有空可钻;部分监督与检验机构进行食品检验时不严格。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保障食品安全体系,法律不健全,食品安检流程简单,不重视检验食品成分,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如果食品出现问题,监督检验机构只调查销售环节,给执法增加了难度,造假者也会有大量时间逃脱责任。
        2.5食品原料问题
        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的迅速进步,使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

许多手工型的生产方式已经被全自动机械代替,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高效的农药和化肥,
        3我国食品检测发展方向
        3.1更新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
        一方面应采进先进的检测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经济时代已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简单、便捷,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质检效率,节省质检时间。为此相关食品安全质检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增加资金投入,更换原有的效率低下的设备,为质检工作的展开提供技术保障。并且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遇到生产技术问题时,相关负责人应及时邀请专业的技术指导专家,以此提升自身的食品生产加工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开发国产检测技术和设备,从整体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检测技术与设备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大部分先进的仪器设备都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因此要保证我国能够更好的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理论,加大资金与人才投入,加强对食品质检设备的自主研发,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食品质检技术与产品,这样才能真正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3.2健全食品安全质检法律法规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不健全,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实际的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并且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有效约束相关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行为,从而有效实施食品监管工作,真正保护食品安全。另外,应当深化食品安全管理细节,防止违法分子有机可乘。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但细节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应当细致完善各种细节,确定权责制度,精确责任到人,构建完整细致,具有真正约束力的抽查体系。
        3.3提高食品检验技术
        要想保障食品安全,仅靠健全的法律与机构还不够,还要有先进的检验技术,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研发出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确保有效监督检验。完善食品的检验机制需要紧跟食品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内部自我监控,外部监督检查。检验技术需要根据时代进步相应提升,紧跟高技术化与速测化,更加方便快速地的对食品进行检测。
        3.4提高资金投入
        相关专业检测设备是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的基础,但购买相关专业检测设备需要大量投资,并且由于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改变,检测标准不断提升,为保证食品检测质量、提高食品检测水平,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购买新型检测设备。
        不同的食品的检测标准不同,每当检测企业进入一个新领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相关的仪器设备。所以检测企业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相关仪器设备的采购及更新。
        3.5依托其他行业,实现共同发展
        食品技术检测服务于食品行业,且受其他食品行业的发展与相关法规的影响。例如,欧盟的2004/76/EC指令、美国加州的能源法案的实施也间接促进了食品检测行业在电子科技领域的相关发展。而检测领域过于单一,检测机构容易受到某一食品行业的影响,综合性检测企业则只有受到多个行业的共同影响时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综合性检测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强大。
        综合性检测企业对自身检测能力要求高,其中包括多种类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和相关管理、各个食品行业新兴技术的掌握等。
        3.6提升检测机构的公信力
        检测机构的公信力是其发展的根源,这需要在市场中经过长期检验才能逐渐建立起来。各检测机构需要维护自身的公信力,譬如强化科研能力;积极参与食品行业规则的制定;强化企业内部联系,建立完善的制度,以确保检测结果质量。检测企业只有制定了严格的内部管理才能杜绝虚假检测报告情况发生。而一旦被调查出检测报告存在虚假信息,企业的公信力将会完全丧失,并且企业有可能被停业整顿。所以只有公信力良好的检测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更好的发展。
        3.7加大国产检测设备以及检测技术的开发力度
        从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活动来看,检测技术及检测手段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的检测产品、检测设备及检测技术都是从发达国家引入的,相应的自主研发的设备以及技术比较匮乏。因此,要想更好地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提高食品检测的效率,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国内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自主研发工作,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理论以及技术,使得我国能够最终拥有自己的专业检测技术以及检测产品,在保证食品检测质量的同时,压缩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的稳定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相关食品安全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的监督管理,明确食品安全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为我国的国家稳定发展和居民的美好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冰,李强,刘文,等.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质量现状及安全风险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24):6378-6383.
        [2]刘琳,黄冰锋.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8(30):72.
        [3]侯有鸿,徐展浩,陆杰涛,等.佛山市消费者食品安全现状认知调查分析[J].食品工业,2018,39(4):287-2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