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地形因素、气候因素,也可能是其他客观因素。大自然本身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基于这种能力,生态恢复技术采取人为干预的形式,整合和利用区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系统。这不但有利于保持与自然的良好关系,控制水土流失,而且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还可以提高生态建设质量,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 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
生态修复是指协助已经退化、损害或者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复到原来发展轨迹的过程。从这一定义中可以得知生态修复的主要目的在于“回复”,强调的是原貌。
提出和实施生态修复是源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其主要是依靠自然本身自有能力恢复,并辅以人工的干预手段,然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使其有效地恢复生态系统,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生态修复的作用取决于一定的技术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封山禁牧,圈养牲畜,为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二是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第三,植树造林,适地适树,促进林业的发展;四是规范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农业生产力;五是实施综合治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六是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推进生态移民。生态修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新途径,它已经在水土保持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还需要对生态修复技术加强探索和研究。
2 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2.1 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退化是人类过度地、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所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破坏、水资源的减少、生态功能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肥力的降低、水土流失增加等。近年来,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2.2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生态恢复运用了许多生态学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生态学理论。恢复生态学是在生态建设服从于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恢复生态学理论的核心是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恢复能力。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自然转换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的系统认知。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环境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生物和环境因素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稳定、自组织的系统。
2.3 生态建设的实践基础
控制水土流失需要生态系统的全面自我修复。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之后,数字不断上下摆动,整体仍在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流失面积随之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水土流失扩大的趋势也得到了遏制,但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仍近200万平方公里,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如果不加快治理步伐,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迫切愿望。
3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类型
3.1 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展修剪工程,结合禁牧等配套措施,为植被恢复提供相对适宜的环境。
3.2 过度开垦生态修复技术
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要结合现有的退耕还林技术和梯田还林技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注意对化学防治的管理,减少化学防治的使用频率,充分利用生物防治。
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其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促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开发新技术。
3.3 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在将生态恢复技术应用于经济林过度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立体化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的循环利用。根据山体特点和自然坡度,采用三维种植模式开展开发工作。此外,采用土地旋转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可以模拟,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使产业链之间的组合效果更好,最后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模型,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4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沿河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有效应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实现河流形态的多样性。通过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来保持河流的曲度;通过季节性的渠道设施和生态混凝土的方式,利用天然材料和植物形成护坡,避免河岸坡体的致密化,恢复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有利于水生植物群落等生物群落的增加。
3.5 开发建设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开发建设项目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要通过适应强度较高的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管理,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通过恢复植被的方式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4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4.1 完善和加强国家政策,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我国虽然制定了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贯彻和执行,因此,完善加强国家政策,健全监督执法体系是必要的。
首先,生态建设的概念应该被包括在相关立法,应该制定在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系统的基础上,全面研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跟随相关标准、相关政策以及监督执法不断改进,从而确定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二是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必须依法进行处罚,有效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
4.2 弘扬生态修复理念,完善生态建设理念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上的应用不是很广泛,效果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公众对生态修复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全面,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宣传生态修复的概念。
首先,要加强公众对生态修复建设理论的认知,使公众充分理解生态修复的意义,并将生态修复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水土保持建设工作中;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宣传生态修复,使公众真正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真正投入到生态修复的建设中去;最后,对于建设单位,施工人员应接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方面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充分掌握水土保持技术并合理的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恢复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
4.3 促进科学发展,提高生态修复技术水平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以自然修复为基础,以人为干预为补充,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实现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技术人员在实施生态修复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水土流失的控制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首先,根据重点防治区域和主要的控制需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在宏观形势和需求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综合研究和分析当地的现状,选择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建设的财政支持,促进技术发展和扩张,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激励相关科技工作者对新应用和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结束语:
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同时,对于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有必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和方法,大力开展生态恢复研究。为了保持生态恢复,必须加强监督力度,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科学意识,并自觉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李可,尚薇,卢斌,付强.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4):49-51.
[2]黄松柏,周晓尧.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8(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