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公路管理局 陕西汉中 723000
摘要:公路工程质量目标实现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过程在施工阶段。在整个施工活动过程中,受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提高了施工质量风险,决定工程质量的优劣。除了确保施工组织规划的科学合理、提升专业人才的素养、应用先进的技术之外,还应加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公路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建设
一、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的优势
1、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以路基、路面、桥梁及隧道等单位工程为基础,建立实体工程库,将其划分为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及构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人员对实体库中的单一个构件使用的原材料、施工过程质量的检测,将信息上传在系统中,系统自动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并进行数据的分析,逐渐形成多种数据库,如工程实体质量数据库、人员信息数据库、材料进场数据库、不合格数据库、劳务队数据库等,通过对多种数据库的管理及相关分析,使施工管理更加科学、便捷。
2、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大量人员,通过系统,各质量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如材料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将原材料的进场信息及时传递给试验人员,试验人员及时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通过系统又能及时反馈给材料管理人员,减少或避免因沟通不及时对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的影响。快速而准确地进行质量信息上报及处理,即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工作强度,同时系统的使用使得各部门对其职责和业务流程更加清晰、明确,将各个环节的控制变得更加透明和合理。
3、查阅、存贮方便快捷,通过系统,实现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的自动化,建立各类分析图表或数据模型,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查询、统计本
项目内工程施工质量数据,减少管理人员质量数据收集及质量分析工作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项目进度及现阶段施工质量水平,有助于管理者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和调整,同时使项目管理者的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4、通过系统实现数据的延伸分析,通过多个项目质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可对施工质量影响较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对各地区的地材试验数据、砼、沥青配合比数据分析,找出规律或相关性,可建立省、市等区域的地材分布图、配合比区域性参考值等,指导后续项目的设计优化及施工管理。
二、施工质量信息化建设内容
第一,确立建立系统的目标及方向现阶段,各级管理机构均在筹划公路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仅因实际需求不同,建设系统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工程质量系统,需围绕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质量管理目标、数据分类及整理的规划性展开设计。第二,构建基础数据库,划分系统内部信息储存单元。结合公路工程的建设特征,需建立材料、质量、安全、人员以及资金等类型的数据库,方便数据库的形成与后期数据分析,实体工程库中,建立的最小单元是构件,工程库既要对项目建设进行实体划分,又要对实体检测指标进行专项管理,将检测项目的指标加以规范,预设检测数据的单位、允许偏差、保留位数,供检测员填报使用。第三,设立数据审批、流转的程序。各项目对质量管理均有特定的质量控制流程。所以,需将现行的管控程序合理、完整地移植至系统,控制工程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应确保各个管控程序映射的一致性,以免给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带来困扰。
系统按照管理权限要求,对审批流程、权限进行严格设置。第四,一般情况下,工程施工质量系统应包括原料质量、实体质量、工序质量、统计分析、质量巡检、报表统计、不合格品处理及标准试验等,对应设置管理模块,建立不同的程序、参与人员、管理模式,细化管理职责。第五,在系统中应对各种管理者的角色进行明文规定,便于信息及时、准确地传播。建立信息系统,是指对纸版文字进行转化,变成电子信息。角色定义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质量信息的准确程度。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一般通过对原料质量及其半成品技术指标的控制实现,例如:对入场的水泥、地材进行试验,对施工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加以检测,及时将检测数据传送于项目主管人员,达到信息共享、质量控制的目标,将工程中安全隐患控制在初始状态。第六,质量数据的统计及分析。按照质量控制与后期统计分析的相关要求,构建各种统计模式,例如:对材料供应厂家的诚信程度、人员管理水平、施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分析,在系统中显示检测结果,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此为工程质量控制奖罚标准。定期对检测数据予以汇总,将结果通过表格方式反映出来,形成相应的报表,依据构件种类形成梁板、墩柱、路面、路基、隧道结果列表。对分析结果通过图表进行展示,达到信息的可视化管理。第七,系统信息的应用方向。系统信息既可对质量控制对象作出评价,又可用于大数据分析,构建配合比区域参考值、区域地材分布图。海量数据的信息化处理,有利于公路项目的设计更新、养护管理,降低信息处理强度。
三、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建设信息化系统前,必须展开深入、系统地调研工作,对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设立专业机构,由专人负责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及实施,对于独立开发的单一系统,应与相关的管理系统实现密切地沟通,达到信息共享,降低建设新系统的工作量,为项目统一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尽量选用不同的分析模型,可进行以下的模型分析:其一,应用统计学模型。即对系统的数据结果作出标准差、平均值、峰度、极差的计算,结合计算结果展开判别、方差、回归的有效分析,寻找规律,协助管理者对施工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其二,应用运筹学模型。结合统计模型的具体分析结果,采用运筹学模型的目标规划、线性规划或排队论等,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制约因素作出研究,例如:库存管理、材料运距、工作部署、资源调整等,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结果。其三,应用经济学模型。对质量变化,工程施工成本的变化进行分析,可压缩项目成本。第三,建设信息化系统的投资较大,应结合实际的管理需求分步实施,能够适当地缓解工程的资金紧张问题,也能够在短期内看到成效,而且,前期建设对后期建设可起到一定的参考。在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系统过程中,既要对目前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与用户界面友好性进行考虑,又要对日后的可发展性、可扩充性作出合理的考虑。优良的系统应起到减轻项目管理者工作负担的作用,有效地降低操作人员的作业强度,且系统的可行性强,值得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第四,采取各种技术与方法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有效地设定使用者的职能与权限,针对管理职位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查询权限,例如:设公司级的管理权限,为系统中的关键数据提供安全的访问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地管理数据查阅权限,防止信息发生外泄,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质量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公路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开发的系统,为后续公路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朝着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也将实现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养护信息化的目标,推动项目管理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勇.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9,17(9):89.
[2]刘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1):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