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在临床当中使用频率较低,其仅仅用于检查条件特殊的患者。正因如此,很多朋友对于“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这一名字较为陌生,尤其是在了解了脑脊液标本的获取方式之后更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究竟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神秘面纱”,来充分了解一下这项特殊的检查项目以及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究竟能够用于检查什么疾病。
1、什么是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
脑脊液是人的一种特殊体液,其主要分布在脑室当中,是由脑室内脉络产生的透明液体,主要在人体的脑部和脊髓表面流动,与人体的静脉系统和体循环系统相互联系。从脑脊液的分布即可看出其基本功能。首先,脑脊液起到了大脑保护和脊髓保护的作用效果,当人体受到外界震荡时,脑脊液的存在可以确保颅内压的平衡性,避免颅内压升高,进而控制外界震荡对于人体脑部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其次,脑脊液还能够实现对于颅内压力的调节和控制,确保颅内压力始终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区间。同时,脑脊液还承担着营养物质输送及代谢物运输的功效,即直接向大脑和脊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并将大脑和脊髓所产生的代谢物运输走,并最终通过体循环系统运输至体外。最后,脑脊液还承担为调节神经系统PH值的功效,其主要通过控制碱储量的方式,来确保PH值在正常范围之内。
脑脊液的存在价值已经充分说明了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基本内容。当人体的脑部和脊髓受到外伤或发生病变时,脑脊液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脑脊液的变化状态分析即可用于诊断一些脑部疾病,其主要包括脑血管疾病、脑神经疾病、脑部肿瘤、脑外伤等等,这些疾病的诊断通过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即可得到正确的判断。此外,一些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需要通过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来判断疾病的发展效果,其主要用于癌症患者的身上,用于检查癌细胞是否存在脑部转移的发展趋势。
2、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主要内容
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颜色检查、透明度检查、细胞计数、蛋白定性和葡萄糖试验等几个项目。当患者的脑脊液颜色异常、透明度下降、细胞数和蛋白数增高时均能说明患者存在脑部或脊髓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检查结果意味着患者所患上的疾病种类不同。以脑脊液颜色变化为例,当患者的脑脊液颜色为红色时,说明患者可能存在脑出血的情况。
当脑脊液颜色为乳白色时,则说明患者存在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一般情况下,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患者的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炎症,无论是细菌性炎症还是病菌性炎症均可以检查出来。例如:患者在受到脑外伤或者接受完开颅手术之后存在持续性发热的状况时,医生需要检查患者是否因为颅内感染而造成的持续性发热,故会从患者腰椎处通过穿刺的方式来获取脑脊液标本,并进行化验。若化验结果说明患者颅内存在炎症时,在应当及时开展抗感染治疗的方式,来抑制感染症状对于患者的影响。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可以用于检查的疾病种类较多,故不进行一一列举,鉴于该检查技术在检查脑膜炎和脑出血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准确性,因而临床当中常用于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这两种症状。
3、检查前的准备事项
脑脊液检查需要从患者身上获取脑脊液标本,而脑脊液标本主要通过腰椎穿刺的方式获取,若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腰椎穿刺,则需要同侧脑室穿刺采集。鉴于脑脊液标本的获取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故患者在接受检查之前需要由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介绍,介绍内容包括脑脊液检查的必要性、目的、穿刺的部位、方式以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状,确保患者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穿刺工作。脑脊液标本获取之后应当及时送检,若因特殊因素影响而无法及时送检时,则需要按照既定的存放流程进行保存。
4、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是否需要住院
从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的本质来看,该检查项目对于患者的身体状态有着明确的要求,多数情况下是推荐患者在检查结束之后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因为这一检查项目较为特殊,检查时需要对患者的腰椎进行刺穿,因而患者在接受完检查之后需要卧床静养,确保平躺时间超过4h,且平躺过程中不能垫枕头,并尽量增加饮水量。医院会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住院。若患者为年轻体壮的中青年群体,且检查后并无明显不适感,可以回家自行修养。若患者年龄较小或者年老体弱,则建议住院观察,以免患者后续出现身体不适等反应。
综合来看,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并不是医院中常见的检查手段,其仅仅是在条件特殊的情况下用于检查特定的疾病。当患者因疾病因素需要接受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时,无需额外担心,因为现代医疗手段的先进程度较高,且国内具有系统、完善的检查流程和先进的检查技术,医院在获取患者脑脊液标本时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在接受完脑脊液常规分析检查之后,应当谨遵医嘱,按照医生的要求卧床休息,一旦出现异常反应需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将自己的异常状况准确、详细的转告给医生,确保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应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