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与无偿献血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 舒世春
[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六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六个月。也就是说献血者经过健康检查,自愿无偿捐献血液200ml、300ml、400ml,是不允许采供血机构超量采集的。这是基于血液生理的客观依据而建立的无偿献血制度。那血液生理又是什么呢?
        血液生理即血液的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是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即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组成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血小板,非细胞成分是指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临床输用的血浆是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经过静置、离心等方法所得到的液体部分。非细胞的组成成分包括蛋白、非蛋白氮化合物、脂肪、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无机盐类、气体和水。血液的细胞成分占总体积的40%—45%,非细胞成分占总体积的55%—60%。血液中所有成分都经历着新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新陈代谢过程。 
        血液中细胞成分含量最多的是红细胞,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稳定,正常红细胞在体内生存100-130天,平均120天,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被破坏,约有6.25g血红蛋白分解,同时有相应数量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保持动态平衡。正常人血中红细胞含量为:成人男性(4.5-5.5)x10^12/L,成人女性(3.5-5.5)x10^12/L。血红蛋白为:成人男性120-160g/L,成人女性110-150g/L。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最主要的是进行人体内呼吸,即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送氧气,并带走二氧化碳。
        血小板是一种体型微小而结构复杂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它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正常人体血小板存活期用Cr标记测定为8-11天。正常人体血小板数为(100-300)x10^9/L,平均为195x10^9/L。
        血液的液体部分是血浆,血浆由水和固体成分等组成。血浆固体成分中最多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蛋白质。蛋白质中主要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各种凝血因子。血浆的功能是由上述这些蛋白质的功能来体现。
        由上可知血液具有运输各种物质,调节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及防御功能,并能维持细胞内、外间平衡和起到缓冲作用。因而输血能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携氧功能,维持氧化过程,补充血浆蛋白,维持渗透压,保持血容量,增加营养,改善机体生化功能;纠正凝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由于其中含有多种抗体,可增加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等,所以血液又被称为“生命之河”。


       
        血液如此之重要,对于献血者来说,献血最大的意义也就是帮助他人重获生命的希望。在临床上除了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急性病症需要输血治疗外,内科的一些疾病也是需要输血治疗的:比如大面积烧伤、肝硬化、慢性肾炎等的患者,血浆蛋白低于一定量,需要血浆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能会需要洗涤红细胞的输注治疗;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要输入血小板治疗等等。无论是血浆、洗涤红细胞还是血小板,这些其实都是来自于献血者的血液,经过血液成分制备而成的。目前,血液还不能用人工制造的血制品替代,而临床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医疗急救用血只能采取健康公民献血的方式来获取。
        其实健康人适量献血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即便不献血,正常人体每时每刻都会有一定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正常人体血液约占体重7-8%,一个45公斤、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3600ml、4000ml血液。一般情况下,这些血液并不是全体参与到血液循环中,约有20%-40%储存于肝、脾、肺和皮下毛细血管中。在人们从事剧烈活动或少量失血时,这些储备的血液会立即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全身血液总量的5-10%左右,通过机体的自我调节,血容量很快就能得到补充。因此满足《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对献血者体重要求(女性≧45公斤,男性≧50公斤)的捐献者,一次献血200ml、300ml、400ml,是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血液的捐献方式也有所变化,除了捐献全血,还可以捐献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比如血小板等。而且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制品多达十多种,有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单采血小板等,“一血多用”成为现实。这不仅是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还能够避免由于把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给患者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用血安全。
        “献血一袋,救人一命。”这是献血的意义所在。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关学者报告了关于输血传播了肝炎的论述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输血能挽救生命,也能传染疾病。尤其艾滋病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对输血传播疾病的极大关注,因此,全球发起了从”源头”上解决安全血液问题的呼吁,也就是提倡“无偿献血”来解决临床用血的来源。
        我国也积极倡导无偿献血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体现,是爱心、救人的善举,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从1998年颁布《献血法》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全面建立无偿献血制度,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公民自愿无偿捐献,这对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