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特别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分析某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从而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际效果。
关键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对策研究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改变,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特别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某市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及其医务人员、广大社区居民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或走访座谈,了解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存在不足并开展对策研究。
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现状
2014年,某市启动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到2016年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2017年6月份,市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覆盖面扩大到城市地区。目前,全市共有91个乡镇卫生院、1714个村卫生室、7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布点基本全覆盖。全市每万人全科医生数2.84人,已组建以基层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532个,全市常住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36.7%,其中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66.4%,特别是与本地区扶贫办、残联等联系,开展了精准签约服务。已开发出三类服务包:面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的8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面向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4个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面向居民个性化需求的各类个性化服务包。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考评方案,如出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四进”活动实施方案》和建立了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工作方案》。
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2.1激励机制支持有待进一步落实
受制于基层医疗服务价格低、专项资金政策支持缺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通过合理增加收入来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1]。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逐步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量大幅增长,他们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变化,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医保政策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住院均次费用较低,而且与城市公立医院的住院报销比例差距也没有拉开,门诊就医更无明显政策倾斜,不足以吸引广大居民优先考虑到基层卫生机构就诊。对完成家庭签约服务的居民而言,他们也享受不到更多优惠的医保政策。
2.3人才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层受待遇保障、职业发展空间等限制,对人才吸引力较低。目前,全科医生人数缺口较大是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首要瓶颈。由于家庭医生普遍服务能力较低,同时也缺少康复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师等专业人员,家庭医生团队的整体专业技术力量显得不足,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守门人”的角色[2]。
2.4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还未有效建立,个人公共卫生信息与基本医疗信息之间未实现共享互通,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2.5政策宣传引导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些居民还停留在有病“看医生”的传统就医观念;一些居民不论疾病急慢、轻重,选择首诊医院仍为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一些居民对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全不知道;一些居民认为家庭医生就是生病后可以随叫随到、随时治疗的医生;一些居民害怕信息泄露,当全科医生与他们签约时,表现出不理解、不信任[3]。
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对策研究
3.1加大签约政策倾斜力度
落实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运行等补助政策,完善基层绩效工资政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赋予家庭医生更多资源调配权的支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签约服务的支持力度,合理调整与签约服务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探索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医保支付改革方案,对签约居民可以适度提高报销比例、统筹基金最高支付标准、连续计算起付线等优惠措施,促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首诊医院,不断提高双向转诊效率。
3.2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
制定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招聘、培养、考核、管理、使用等内容的具体规划和倾斜政策,鼓励和吸引广大医学院校毕业生或在职医务人员加入家庭医生的团队。拓宽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在编制、人员聘用、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承担签约服务工作的人员倾斜[4]。对现有家庭医生实施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学习等,使之逐步达到全科医生的能力和资格。建立城市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扶机制,特别是对家庭医生服务急需的康复、用药指导、临床营养、心理咨询等短板服务项目进行指导。完善家庭医生团队内部人员职责、分工协作以及工作方法,提高签约服务效率[5]。
3.3强化签约服务督导考核
继续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并在实践应用中明确体系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并不断完善[6]。重点对有需求的家庭开展有效签约,注重签约实效而非数量或签约率,避免产生“指标签约”、“达标率签约”、“形式签约”,将签约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与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收入挂钩,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4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
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实现个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信息共享,切实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效率。建立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服务互动平台,实现预约、咨询、健康管理、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在线支付等功能。建立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的支持互动平台,通过在线咨询、远程会诊、预约转诊等方式,实现家庭医生及时获得上级专家的技术支持。
3.5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
在就医方面,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条件,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必需设备配置。在转诊方面,赋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在用药方面,适当放宽基层用药目录,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赋予家庭医生开具处方权利,减少病人往返开药频次。在技术支持方面,大力发展区域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满足签约居民需求。
3.6加大签约服务宣传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整体改变和提高全社会对该服务的认识和信任。充分发挥镇(街道)和村(社区)的作用,组建“社会志愿者”队伍,在与居民签约时起到宣传、发动、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页宣传、手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将家庭医生信息、健康教育内容等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认识、理解和支持,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7]。
4结论
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就是要在稳定现有签约服务数量和提高签约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政府各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家庭医生团队的各自责任,积极创新签约服务工作措施,真正让居民完成从“要我签”到“我要签”的质的转变,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使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秦江梅,张丽芳,林春梅等.我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2):2683-2690.
[2]潘公益,杨烨.我国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8):3457-3462.
[3]李秋粟,黄文昊,苗春霞等.徐州市城区居民签约医生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8,21(3):262-266.
[4]张雷,傅涵,李月娥等.沈阳市某区家庭医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2):282-284.
[5]王冬阳,陆雅文,王梦圆等.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18,21(2):140-148.
[6]龚静,江启成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4):36-39.
[7]李彤,朱继武,张秋.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分析-基于横向对比与动态发展的视角[J]. 中国全科医学,2018,2(33):4041-4045.
作者简介:孙昭睿,男,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通讯作者:高慧,女,本科,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