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 宫汝淳,张力凡,徐静怡,宋雨新,李明新
[导读] 目的:探究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
        【摘要】目的:探究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方法:培养桑黄菌菌株,激光照射进行物理诱变,比较桑黄菌物理诱变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使用发酵培养基进行桑黄菌发酵,比较桑黄菌发酵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结果:桑黄菌物理诱变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83.55±5.02)%,较物理诱变前的(79.86±4.98)%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发酵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82.90±4.48)%,较发酵前的(77.45±4.32)%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桑黄菌进行物理诱变和发酵均能提高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
【关键词】桑黄菌;物理诱变;发酵;菌丝体胞;多糖;药用价值
        桑黄菌为锈革孔菌科桑黄属真菌,也是目前人类发现的较大的担子菌之一,属多孔菌目。我国医疗领域对桑黄菌研究和应用较早,且长期实践研究已经明确该菌具有多种有益作用机制和有害作用机制[1]。现阶段,关于桑黄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面。桑黄菌内多糖为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和抑制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主要探讨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对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影响,现进行以下报告。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菌株:桑黄菌菌株,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主要仪器及试剂:恒温培养箱(购自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冷冻干燥以(购自Heto-Holten A/S公司)、冷冻高速离心机(购自Beckman公司)、PDA固定培养基、发酵培养基。
1.2方法
1.2.1物理诱变
        使用PDA固定培养基培养桑黄菌菌株,培养基pH自然,加水至1L,26℃恒温培养4周,取对数生长的桑黄菌进行研究。制备原生质体,设定物理诱变条件,具体为激光照射。激光照射装有桑黄菌EP管的顶部,功率设置为40W,输出效率为80%,光线半径为10mm,照射时间为1h。结束后进行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检测。
1.2.2发酵
        将活化后的桑黄菌菌株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放置于培养箱中,28℃培养,早晚各摇动一次,观察培养基内菌种生长情况,当发现培养基中有均匀洁白的絮状菌丝后停止培养,进行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检测。
1.2.3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检测
        分别对未进行物理诱变、发酵的菌株和进行物理诱变、发酵的菌株进行高速离心,收集菌丝体,使用蒸馏水清洗3次,进行冷冻干燥,获得干燥的桑黄菌菌丝体。然后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法提取和纯化桑黄菌菌丝体胞内的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1.3观察指标
        比较桑黄菌物理诱变前、后和发酵前、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3.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资料差异进行LSD-t检验,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桑黄菌物理诱变前、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比较
        桑黄菌物理诱变前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79.86±4.98)%,物理诱变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83.55±5.02)%,物理诱变前、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3.980,P=0.000)。
2.2桑黄菌发酵前、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比较
        桑黄菌发酵前的多糖含量为(77.45±4.32)%,发酵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82.90±4.48)%,发酵前、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4.015,P=0.000)。
3.讨论
        查阅近年来报道的关于桑黄菌的研究报道发现,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多糖为桑黄菌内药用价值最高的活性成分[2]。如国外一项研究从桑黄菌实体中纯化获得了酸性蛋白杂多糖,经后续实验证实及该酸性蛋白杂多糖具有促进脾细胞增殖的作用。还有一项国内研究发现,桑黄菌中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通过增强细胞的巨噬活性发挥促进免疫反应,继而能够发挥抗肿瘤功效。但在桑黄菌的实际应用中发现,桑黄菌内多糖含量的提取较受限,且在分子量和组成上也存在明显差异[3]。若想制成药品应用,还需不断进行实验探索能够进一步提高多糖含量的方法。
        物理诱变和发酵均为现阶段医药研发领域应用较广泛的实验方法,且经实践证实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本研究主要探讨物理诱变和发酵对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影响。有本文结果部分数据可知,物理诱变和发酵均会对桑黄菌内多糖含量产生明显影响,具体为激光照射1h和发酵均能够进一步提高桑黄菌内多糖含量,但关于桑黄菌内多糖的分子量和组成成分是否发生变化,本研究未进行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物理诱变和发酵均能有效提高桑黄菌中多糖的含量,但关于两种方法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桑黄菌的药用价值,还需后续开展更多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应瑞峰,黄梅桂,王耀松,等.桑黄子实体与桑黄菌丝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21):1-5.
[2]俞商婷,宋婷婷,金群力,等.桑黄燕麦固体发酵菌质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J].食药用菌,2018,26(02):84-87.
[3]黄罗丹,安春艳,刘德阳,等.液体发酵桑黄总黄酮对抗肿瘤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02):65-68+73.
[4]孙雨晴,钟石,朱俭勋,等.桑黄菌袋提取物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的防治作用[J].蚕业科学,2019,45(02):249-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