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期   作者:曹伟彬
[导读] 为了提高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探讨采用腹腔镜治疗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探讨采用腹腔镜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在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接诊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奇、偶数法将其分组,其中予以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案治疗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方案治疗的3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各观察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明显减少,手术耗时明显缩短(P<0.05);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TNF-α及 CRP)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IL-6、TNF-α及 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术后疼痛,还能够减少术后机体炎性应激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炎性因子;疗效
        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的腹外疝类型之一,发病率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左右,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方案 [1]。以往临床常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是术中需要分离疝囊与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不能被所有患者所接受。为了提高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本院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接诊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分组后分别予以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两种方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接诊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奇、偶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方案组)和对照组(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案组)各39例;此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备案。观察组39例患者中含男性患者20例和女性患者19例;年龄23-56岁,平均(45.3±6.5)岁。对照组39例患者中含男性患者22例和女性患者17例;年龄24-58岁,平均(45.4±6.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方案无异议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案治疗,具体为[2]:常规进行椎管内麻醉,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至耻骨结节位置做一切口(长约5cm),逐层分离,充分显现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对周围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其中内、外侧分别到腹直肌前鞘和腹股沟韧带,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并进行探查,切开提睾肌并显露精索和疝囊,探查疝囊并做进一步的剥离。疝囊较小者可直接从内环口将疝囊翻入腹腔,然后予以高位结扎,疝囊较大者则在离内环口3.5cm位置横断疝囊,近端游离至颈部并做疝囊高位结扎关闭,然后应用适宜的网塞对缝合固定疝环填充物于内环上,填补疝环薄弱位置后固定网状补片于腹股沟管后壁上,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而观察组患者则予以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方案治疗,具体为[3]: 术前准备同对照组组,体位选取平卧位,常规气管插管并给予全麻。头低脚高位,在脐孔下约1cm 位置做一小切口(长度约1cm), 在腹膜前间隙置入直径10mm 的第一套管并作为观察孔,在脐孔和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上方1/3位置打孔并控制性置入第二套管(直径5mm),在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位置置入第三套管(直径5mm),第二、三套管为操作孔,进入到腹膜前间隙后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向内、外侧分别分离耻骨联合(越过中线)、耻骨膀胱间隙,分离髂窝间隙,充分显现耻骨梳韧带、精索、Cooper 韧带等结构。对于能够完全游离的斜疝疝囊,则将斜疝疝囊直接从腹股沟管回纳入腹腔内,不需要高位结扎疝囊,切除疝囊外多余组织。对部分较大斜疝疝囊或病程较长、疝囊与精索不易解剖分离的,则从距离内环口3-4cm 位置做横断,远端旷置,近端分离至颈部与精索充分游离,完成精索腹壁化。剥离完疝囊后,选取适宜的医用补片覆盖铺 平,上方至联合肌腱键,下方到股管内口,应用钉合器将补片固定在Cooper 韧带、腹横肌、腹直肌上,最后逐层缝合关闭腹膜,去除气腹。缝合各切口后完
1.3观察指标
        由本院检验科负责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IL-6、TNF-α及 CRP)水平检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耗时,应用统计学软件比较上述指标差异[4]。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明显减少,手术耗时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手术指标对比(X±S)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TNF-α及 CRP)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IL-6、TNF-α及 CRP水平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X±S)

3讨论
        近年来,腹股沟斜疝在临床极为常见,虽然以往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有效,但创伤大、术中失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不能被所有患者所接受[5]。此次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明显减少,手术耗时明显缩短(P<0.05)这说明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有效。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方案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微创手术方案之一,和传统手术相比,其创伤轻,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患者易恢复,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案相比,其无需开腹即能情绪显示斜疝疝囊位置、大小及 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术中不分离组织及精索,降低创伤同时减少患者痛苦及各种并发症发生机率[6]。而且本次研究显示术后3d观察组患者的IL-6、TNF-α及 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这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减轻手术应激炎性反应水平,更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总之,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帅,胡元军,武玉睿,等.脐缘双通道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4(4):74-77.
[2]宋伟,童彦炜,章跃滨,等.腹腔镜微创技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中心对照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8,24(6): 568-570..
[3]杨浩.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临床疗效对比[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1(6):104.
[4]孙广文,肖春林,周立新,等.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3):74-76.
[5]朱小兵.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 20):84-85.
[6]彭志勇.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随机对照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4(4): 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