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使用中医辨证分析颤证形成病因,以便根据病因来提高颤证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颤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法,获得颤证患者形成病因。结果:颤证79例患者病因统计中,主要有以下病因引起:因于风者占比30.37%,因于火者占比21.51%,因于痰者占比18.98%,因于瘀者占比16.45%,因于虚者12.65%。结论:颤证病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因于风者、因于火者、因于痰者、因于瘀者、因于虚。临床上可以根据以上主要病因来判断患者病情,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辨证;颤证;病因
中医的“颤证”,指现代医学的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以及肝豆状核变性等各种见肢体颤抖等症状的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且西医治疗帕金森病有诸多缺陷,一是早期干预的局限性,二是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三是西药副作用多且严重。中医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则可以补充西医的不足之处,因而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主要讨论颤证的中医病因病机,以便治疗时根据病因采用针对性中药进行治疗,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脑病科收治的颤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共入组患者79例,其中男40例,女39例,患者平均年龄57.37±4.73岁,患者平均身高1.61±0.36米,患者平均体重51.55±4.71千克。
1.2方法
本次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法,为保证收集资料的准确性,首先是对收集资料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其专业素质能够达到本次研究需要。资料收集完成后,是对资料信息化处理并储存,以便后期研究分析使用[1]。
2.结果
颤证79例患者病因统计中,主要有以下病因引起:因于风者占比30.37%,因于火者占比21.51%,因于痰者占比18.98%,因于瘀者占比16.45%,因于虚者12.65%。
表1颤证79例患者病因统计
.png)
3.讨论
3.1颤证病机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指出震颤类的疾病与肝的关系密切,《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也有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顷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此段论述对于颤证的症见以及病机论述非常之精辟,颤证临床早期可见面容呆板,双眼凝视,瞬目减少,走路时下肢拖曳,随意运动减少、缓慢,上肢摆臂幅度减少或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又可见头部前倾,躯干俯屈,前臂内收,步伐逐渐变小或变慢,启动、转弯或跨越障碍时步态障碍尤其明显,自坐位、卧位时起立困难,有时甚至出现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的现象,正与上文中的“头顷视深”、“背屈肩随”、“转摇不能”、“屈伸不能,行则偻附”、“不能久立,行则振掉”基本相同,可见对于颤证的病机,内经认为其与五脏都有关系,其中主要与肾关系密切,这对后世颤证的研究意义重大[2]。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证》有文:“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王肯堂《证治准绳·颤证》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之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治火,极为难治”。孙一奎指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使颤证的病机更加完善系统。
3.2颤证之症见
3.2.1因于风者
颤证之因于风者,起病较为急骤,可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难以自制,每因情绪激动时加重,可伴有面赤,心烦急躁,头晕目眩,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
3.2.2因于火者
颤证之因于火者,起病亦可急骤,可见肢体颤动,头晕目眩,伴有面赤身热,平素易上火,口干苦,小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或数。
3.3.3因于痰者
颤证之因于痰者,可见头摇不止,肢体震颤或伴有麻木,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目眩头晕,胸脘痞闷,四肢不温,倦怠懒言,口粘,甚或口内多痰涎,舌强语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或细。
3.4.4因于瘀者
颤证之因于瘀者,可见肢体颤抖,甚或伴有肢体疼痛,痛处不移,日轻夜重,伴有肢体强直,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脉涩[3]。
3.4.5因于虚者
颤证之因于虚者,包括阳虚,气血亏虚,髓海空虚,临床见症各不相同,但大都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因于阳虚:因于阳虚者,见头部摇晃,筋脉拘挛,畏寒肢冷,肢体麻木,心悸,倦怠懒言,动则气短,小便清长,大便或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因于气血亏虚:因于气血亏虚者,可见头摇肢晃,面色晚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舌质白,苔白或滑,脉无力或细弱。
因于髓海空虚:因于髓海空虚者,可见头部颤动,肢体颤抖或麻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老年患者多兼有神智异常,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综上所述,在帕金森病症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西药治疗副作用大问题,可以研究中药治疗,采用中药治疗时,需要分析帕金森病症的临床症状和形成病因,并且根据病因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以此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琳婧,梁羽茜,胡秀华,王媛媛.中医药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9,47(03):124-129.
[2]靳昭辉.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分型诊断量表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3]史亚楠. 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