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多发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群体,与其他肺部疾病有所不同的是,此病恶化往往发生在无形之中,多数病人在发病初始难以有所察觉,一旦发病,则表现为严重呼吸功能障碍,且由于此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所以疗效欠佳。因此,对于慢阻肺我们不能心存侥幸,需要纠正三大认识误区,以便尽早发现并及时就诊,具体而言:
一、不重视疾病症状
多数人对慢阻肺中的“慢”字存在误解,认为慢阻肺作为慢性病,不易危及人们的生命,所以在出现喘息、活动后胸闷等症状时漫不经心,即便是相关新闻报道列明实际数据,并点明慢阻肺的危害,也认为有危言耸听之嫌。对此,我们必须要知道:慢阻肺早期虽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气急等表现,意味着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不仅治疗难度较大,且治疗效果欠佳,容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不良后果。对此,建议中老年群体定期接受肺功能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慢阻肺,并采取相关的控制与治疗措施。
另外,由于社会大众对慢阻肺的症状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当出现气急、咳痰、咳嗽等症状时,容易当做普通感冒并接受治疗,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正是出于对慢阻肺症状的错误认知,使得病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及时治疗,病情迁延较快,入院就诊时往往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不仅难以逆转肺功能损害,也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支出,加重病人身心负担。
此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上楼或走路时气喘吁吁的景象,并且下意识认为这是一种衰老的象征,实则不然,这种情况也可能是慢阻肺,需要引起老人及其家属的重视。
因此,我们既不可因慢阻肺名称中含有“慢”字而忽视此病危害,也不能认为“有点咳嗽”是平常病,更不能认为年老咳喘不碍事,需要密切关注近期身体状态,除却定期体检外,一旦发现慢阻肺相关症状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二、不坚持治疗疾病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慢阻肺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疾病性质决定了此病需要坚持不懈的接受规范治疗,否则难以根治。临床中经常可见半途而废的病例,这些病人通常表现为病情好转时自行停药,不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认为病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殊不知,随意停止治疗只会让病情复发“来得更加猛烈”,若是再次发作,将严重损伤心肺功能,需要住院治疗。但是就当前就医现状而言,由于医疗体系尚未完善,所以“看病难”、“看不起”仍旧是多数家庭需要面临的问题,甚至可击垮一个家庭。相关药物经济学数据表明,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时的平均住院时间约为20.7天,而平均住院费用达到22691.4元,所以每次急性加重无疑都是对个人与家庭的巨大打击。
此外,即便我们不站在经济角度分析自行停药的危害,而仅从病人角度进行考量,若是慢阻肺患者随意中断治疗,可使病情急性加剧,症状轻者表现为咳痰、咳嗽,症状严重者可因长期气道受损而影响肺功能,身体每况愈下。
基于此,即便病情稳定,也不宜粗心大意,应谨遵医嘱用药,接受持续性治疗,减少急性发作次数,降低复发风险。
三、不注重药物安全
坚持用药无疑是慢阻肺病人控制病情的重要基石,所以药物作为此类病人的“生活必需品”,必须要重视其使用安全性,否则即便长期用药也会产生“南辕北辙”效果。然而从当前慢阻肺病人用药现状来看,多数病人未曾重视药物安全性,主要表现在治疗期间过度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这些病人普遍认为使用吸入型药物既能使其无阻碍的进入肺组织与气道,直达患处,快速见效,且药物用量少,不易损伤身体,较之注射类药物与口服类药物,不易波及或影响肝脏、心脏等其他身体器官。实则不然,现有医学研究指出,长期使用吸入激素容易提升声音嘶哑、口咽部真菌病的发生概率,且易引发肺炎,所以提醒慢阻肺病人在使用吸入型药物时需谨遵医嘱用药,当医生权衡利弊后,方可合理使用吸入型药物,而不能自身凭空诊断。另外,如噻托溴铵等抗胆碱药物副作用较小,能够有效改善慢阻肺病人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一般稳定期病人可以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以预防急性加重。
当前慢阻肺患病率日渐攀升,所以广大群众需给予高度重视,无病预防,有病尽早治疗,治疗时需长期、规范就诊。当然,日常生活中最好随时佩戴口罩,以便有效保护呼吸道,特别是在天寒风大的秋冬季节时,应格外注重自身防护,防止冷空气侵入呼吸道,加剧病情,影响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目前慢阻肺病人主要存在的认识误区是不重视疾病症状、不坚持治疗疾病以及不注重药物安全,对此,我们应当清晰的意识到:与其祈祷华佗在世,不如日常防微杜渐。即:慢阻肺虽无明显的早期症状,然而定期体检以及身体不适时及时就诊,均能有效发现慢阻肺;待查出病症后,应给予医生足够的信任,谨遵医嘱合理、规范用药,切莫自行停药,也切莫自行用药,否则一次的不重视,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此外,虽然目前尚未有彻底根治慢阻肺的方法,但是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有效用药可以减少发作,避免肺功能进一步受损,降低病死率,所以还需慢阻肺病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身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