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期   作者:李坤
[导读] 探究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于某院接受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损伤程度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常规急救组和研究急救组,每组34例。常规急救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方法,研究急救组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采用损伤控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急救组的检查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急救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损伤控制可缩短患者治疗相关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及身体康复有极大的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创伤;临床急救;损伤控制
         引言
         临床研究表明,下肢创伤通常是由于外部冲击所致,患者在遭受创伤之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如果在临床急救中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就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危害患者健康。在以往的临床急救中主要清理患者伤口,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炎症发生。随着医疗的进步与发展损伤控制逐渐在下肢创伤的临床急救中应用分析了损伤控制的实际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于某院接受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4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远端骨折2例、髌骨骨折4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6例、距骨骨折2例、跟骨骨折2例、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2例、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2例,通过患者损伤程度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常规急救组和研究急救组,每组34例。常规急救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23~58周岁,平均(40.65±17.35)周岁;其中25例交通意外,5例打架斗殴,3例工程事故,1例爆炸或火灾。研究急救组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21~55周岁,平均(38.29±17.71)周岁;其中24例交通意外,7例打架斗殴,2例工程事故,1例爆炸或火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急救组采用常规急救方法。首先对患处进行清洗、消毒、止血等常规操作,同时给予骨折患者石膏、骨钉固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的观察治疗,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让患者服用抗生素等药物,避免伤口感染,将患者实际情况对医生进行有效告知等。研究急救组在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具体内容如下:(1)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关注,然后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参考依据,此外还需要对缓和进行血压测量,并对患者的体表出血以及脉搏情况进行定期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有效的判断,这样也就能够进行治疗计划的合理制定,对于患者急救计划的实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患者入院急诊科后,在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并进行止血及时控制致命的大出血、体液复苏、抗休克、呼吸支持等治疗的同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依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确定各种急救药品及相关的仪器设备,通过各种临床检查指标尽快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急救计划。(3)对患者损伤程度进行分级评分,选取最优治疗办法以做到损伤控制。根据评分高低进行不同救治方式的选择,区分重症病房或ICU病房的救治。对患者出现的凝血紊乱、代谢酸中毒等情况进行准确纠正治疗。对下肢严重损坏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截肢处理,并及时与急救医院联系告知患者实际情况,缩短检查及治疗时间。(4)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以及心跳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且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了较大变化之后,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比如在患者出现了体液失衡或者酸碱度失衡等问题之后,还需要及时进行体液的补充,来保障患者的内环境平衡。

此外在患者急救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压以及心脏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并在患者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后进行及时的救治。在缝合伤口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伤口的张力情况进行观察,确保其不会影响到伤口周围的供血情况,此外在进行伤口缝合时,还要求在伤口无张力的情况下来进行,并借此来确保对患者的伤口缝合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常规组和控制组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示;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急救组的检查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急救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报道称,下肢创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且下肢创伤的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高,对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影响重大。在以往的临床急救中主要采用传统治疗方式,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和清创处理,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伤口感染。但是不能十分有效的控制下肢损伤,因此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积极落实损伤控制理念。据报道称,在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理念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急救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急救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通过对急救过程中患者进行创面清理、止血处理、损伤等级区分,并及时告知医生、准备病房急救、给予有效的急救运输过程中处理、急救后的有效观察等,可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控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检查、治疗及住院时间,避免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或失血过多引起的并发症,降低疾病的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的效果显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治疗时间相关指标明显更优,值得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美勇,张雨,李永超.探讨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6(31):73-74.
         [2]黄细军.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价值探讨[J].江西医药,2018,29(11):1226-1228.
         [3]陈宇斐.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8,5(14):192-194.
         [4]周鸿志.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损伤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0(17):185-186.
         [5]张翠文,周洪兰,徐甜甜,等.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VSD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治疗骨科创伤患者的干预效果[J].河北医药,2019,39(5):784-786.
         [6]杨利,李朝军,尹东武.分析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8,27(18):135-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