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和输注时限。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8月~2019.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肿瘤病患,选取的研究例数为60例,根据所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种类,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丝裂霉素C)和观察组(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异环磷酰胺),对比两种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的输注时限。结果:在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观察组所用药物的稳定性较强;在输注时限的对比上,观察组的输注时限较高;而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P值范围在0.05以内)。结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类型较多,不同的药物在稳定性和输注时限上有较大的区别,需要根据病患具体的病情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稳定性;输注时限
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可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是人体的机体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的组织细胞发生增生的现象而形成了新的生成物,这种生成物大部分都会呈现出占位性的块状突起,在临床上也会被称为赘生物[1]。目前对于发展到晚期的肿瘤病患,尚未有彻底治愈的方式,但是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所应用的抗肿瘤药物肿瘤不断增多,对肿瘤病患的病情治疗都能产生相关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探讨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和输注时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研究时间段为2018.8月~2019.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肿瘤病患,选取的研究例数为60例,根据所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种类,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丝裂霉素C)和观察组(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异环磷酰胺)。对照组中男女病患例数比为17:13,年龄段为39岁~72岁,平均数值为(55.5±2.6)岁;观察组中男女病患例数比为18:12,年龄段为39岁~73岁,平均数值为(56±2.8)岁。在病情类别上,60例病患中肠胃癌为11例,肺癌为13例,脑癌为20例,血管癌为16例。两组病患在一般资料对比上P值大于0.05,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病患使用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具体的用药方法为在病患完成肿瘤切除手术之后,使用剂量为8毫克的丝裂霉素C配合剂量为50毫升的生理盐水,通过细长的注射针头将药物注入到病患患病部位的周围黏膜下,让周围黏膜的局部出现隆起,在进行注射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浓度进行控制,避免注入病患的肌层当中。
观察组病患则使用异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具体的用药方法为使用异环磷酰胺的剂量为2克,和剂量为500毫升的林格液以及剂量为400毫克的美斯纳对病患进行静脉注射。在对病患进行用药之前以及用药之后每隔4个小时到8个小时进行静脉注射一次,并在过程中加入剂量为60毫克的卡铂,并对病患进行常规性的水化治疗,治疗的时间为3天。
1.3观察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比的内容为两种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相关的输注时限以及病患治疗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为(x±s),计数资料为%,数据对比P值范围在0.05以内。
2结果
2.1用药稳定性和输注时限的对比
通过治疗对比发现,在用药的过程中,对照组丝裂霉素C的用药稳定性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当温度在25摄氏度到30摄氏度之间时,丝裂霉素C的药物稳定性能分别维持在20小时、13小时以及8.5小时之间;而当温度在20摄氏度时,丝裂霉素C则能在8小时内保持稳定,因此丝裂霉素C的输注时限应该根据温度的具体情况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在对对照组病患进行用药的过程中,输液温度为2
0~25摄氏度之间,输液时限在4小时~8小时之间,输液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0.4%,效果较好。
观察组异环磷酰胺的用药稳定性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在温度25摄氏度到35摄氏度的条件下在24小时之内药物的外观澄明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变色现象,并且其药物含量和pH的数值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在输注时限上可控制的时间自由度比较大。在对观察组病患进行输液的过程中,输液温度为20~25摄氏度之间,输液时限在4小时~8小时之间,输液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7%。
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在用药稳定性以及输注时限的对比上,都要优于对照组;而在同样的输液温度和输液时限条件下,观察组输液治疗的总有效率数值更高(P值范围在0.05以内)。
2.2治疗效果对比
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中治疗显效的例数为17例,有效的例数为11例,总体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治疗显效的例数为14例,有效的例数为8例,总体有效率为73.3%。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患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好(P值范围在0.05以内)。
3讨论
肿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现象,对病患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如果得不到即时的诊断和治疗,当病情发展到晚期则病患很少能有痊愈的机会[2]。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所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各种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探讨了丝裂霉素C和异环磷酰胺的不同药物稳定性以及输注时限。丝裂霉素C是从头状链霉菌培养液当中所分离出来的广谱抗肿瘤抗生素,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该种药物能够对多种癌症病情起到控制的作用,具体的用药原理为能够让病患体内细胞中的DNA发生解聚的现象,同时对DNA的复制进行阻碍,最终对肿瘤的细胞分裂起到抑制的效果。
而异环磷酰胺的溶解度和代谢活性都要高于环磷酰胺,药物在进行活化的过程中主要是处在第4位的碳水解地位,4-羟基异环磷酰胺自动的形成醛异环磷酰胺之后,能够分解形成磷酰胺氮芥和丙烯醛。在对病患用药的过程中能够和病患体内的肿瘤DNA发生联结,对肿瘤细胞起到抑制的作用[3]。
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在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观察组所用药物的稳定性较强;在输注时限的对比上,观察组的输注时限较高;而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P值范围在0.05以内)。
由此可见,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类型较多,不同的药物在稳定性和输注时限上有较大的区别,需要根据病患具体的病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海秀,杨寿军.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与输注时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185+196.
[2]蔡莉,陈文静,冼宝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6):205-208.
[3]李倩,李宵,李颖,安静,王祁民,董占军,李婵艺.抗肿瘤药物配液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7,36(08):89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