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期   作者:刘建 柯蔚 袁国麟
[导读] 探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对骨伤患者的影响及其对肢体肿胀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对骨伤患者的影响及其对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96例骨伤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以甘露醇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以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损伤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骨伤患者进行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控制不良症状,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骨伤;中医骨科综合治疗;肢体肿胀
        
         肢体肿胀是骨科的常见并发症,它通常是指在伤口愈合期间由于骨膜生长或其他原因,由于受伤的肢体持续肿胀而引起的症状,而骨伤后期是诱发肢体肿胀的高发时期。本研究将中医骨科综合治疗与西药基础治疗相结合应用于骨损伤后期肢体肿胀,分析其应用效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治疗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3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骨伤患者中,筛选出骨伤后期出现明显肢体肿胀96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均符合国际医学卫生组织的骨损伤后期肢体肿胀症状的诊断指标; 年龄18-80岁。 除组标准:患有精神疾病,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和语言障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26例,女22 例;年龄19-75岁,平均(59.26±13.21)岁;肢体肿胀级别:Ⅰ度20 例,Ⅱ度16例,Ⅲ度12例。对照组48例,男22例,女26 例;年龄20-78岁,平均(61.35±11.52)岁;肢体肿胀级别:Ⅰ度23例,Ⅱ度15例,Ⅲ度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内容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患者对此次研究内容与方法知晓且自愿配合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甘露醇治疗计划。 静脉滴注浓度为20%的250毫升甘露醇注射液,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提供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消肿作用的中药汤剂。中药汤剂配方:木香15 g、青皮15 g、陈皮15 g、黄芪15 g、乌药15 g、郁金15 g、路路通10 g、半夏10g、柴胡10 g、香附10 g、泽泻10 g、泽兰10 g、鹿茸5g、枸杞7g。上肢骨伤加羌活12g、桂枝12 g;下肢骨伤加独活16 g、川牛膝16 g。用水煎服,每天1 剂,早晚各一次。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1个疗程。(2) 结合中药按摩法辅助治疗。结合病症提供揉、捏、压、搓等有利于血液循环的手法。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四肢肿胀加剧、伤口感染、胀痛。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 显效:治疗后肿胀明显消退,肿胀时间<3d; 有效:肿胀在治疗后明显消退,肿胀时间3-6天;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变,肿胀时间> 6d。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四肢肿胀加剧0例,胀痛1例,伤口感染0例,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2.08%;对照组四肢肿胀加剧6例,胀痛5例,伤口感染3例,不良反应14例,发生率为29.1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n(%)]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47 例,总有效率为97.91%;对照组总有效38 例,总有效率为79.1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有效性对比 [n(%)]
                 
         3讨论
         在骨骼损伤的后期,容易发生肢体肿胀,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 其机制主要是由于人骨受损后外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和出血以及静脉血管液外渗。 反射性痉挛和肌肉疼痛发生在人体的骨骼损伤区域,因此静脉血液循环受阻,血管壁持续扩张,最终导致组织间水肿症状。 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将影响骨伤口的愈合,甚至伤口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采用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方式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展开施治,其中药药方以可活血化瘀、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的中药汤剂为主。其中,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黄芪可补气固表,托毒排脓;乌药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陈皮可理气健脾;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生津;鹿茸可壮肾阳,补精髓,强筋骨,调冲任;枸杞、川牛膝可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而其他药材均存在不同药效功能,诸药合用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医认为,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是骨骼损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主要原因。治疗过程中应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和通络镇痛为基本原则。活血止痛汤的中药具有补气、止痛、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等多种功效。同时采用中式传统推拿技术治疗(推、拿、按、压、捏、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的粘连,开放闭塞,使关节光滑,促进血液循环和淤滞以及疏通经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表明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综上所述,对骨伤患者进行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控制不良症状,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吕伟明,沈鸿辉.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6):121-122.
         [2]段义民.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探讨[J].智慧健康,2019,5(01):95-96.
         [3]向忠.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2):88-89.
作者简介:刘建(1967.10-)男,汉族,上海普陀人,职称:主治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医骨伤及康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