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养阴通络汤治疗脾胃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养阴通络汤治疗组和胃复春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临床与病理疗效比较,同时观察HP的根除率。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4倒,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29倒中,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1%。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组Hp转阴率为68.4%,对照组为3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养阴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并能较好地抑制Hp。
关键词:养阴通络汤;脾胃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 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 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常见病、疑难病. 多项研究表明CAG检出率与胃癌病死率正相关, 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病亦正相关[1].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颇感棘手。笔者应用自拟方养阴通络方治疗脾胃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与胃复春相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 所有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均为2016年-2019年门诊病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所有病人均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中药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7~69岁,平均(54.5±9.87)岁;病程4-19年,平均(10.6±4.4)年;HP阳性19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52.9±8.17)岁;病程5-18年,平均(9.5±3.4)年;HP阳性20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2]
制定。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主证:(1)胃脘隐痛,或胀痛,时作时止,病程缠绵;(2)痞满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3)舌红少津,有裂纹,舌面少苔或光红无苔。次证:(1)口干舌燥,纳呆干呕;(2)大便干结;(3)手足心热。凡具备主证中2项加次证中1项,即可确立。以上所有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纳入试验前1个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3)年龄范围20~65周岁。
1.4 病例排除标准 参照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共识意见(2017年)》[3]。
2.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黄精20g,玉竹15g,北沙参10g,半夏10g,川黄连10g,吴茱萸3g,生姜10g,柴胡6g,焦山栀6g,枳壳6g,佛手6g,紫苏梗10g,三七6g,元胡15g,郁金10g。若兼见形寒肢冷、小腹拘急冷痛之脾胃阳虚证,酌加桂枝、黄芪、白芍药、小茴香;若兼见神疲乏力、动辄气喘之脾胃气虚证,酌加黄芪、党参。上药加水浸泡4h,头煎取汁200mL,二煎取汁200mL,混合后晨起及晚间睡前温服,每日 1剂。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日3次,每次4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并进行疗效评定。
2.2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t=0.05
2.3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共识意见(2017年)》[3]。制定:(1)显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显示胃黏膜红润,炎症消失,病变范围明显缩小,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或减轻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2)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显示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急性炎症消失,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或减轻1个级度以上(含1个级度)。(3)无效:症状不减轻或加重,胃镜显示胃黏膜急性炎症无好转或恶化。
3.结果
3.1对照组完成29例,治疗组完成30例,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由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见表1
表1两组组患者临床疗效(??检验)
3.3治疗前后Hp感染变化情况,:两组转阴宰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 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P感染情况
4.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应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感受外邪、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等[4]。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基础,瘀血内阻是病变的关键。现代医学对CAG病因的认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损伤因子、免疫反应、十二指肠液反流、年龄老化、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和遗传因素等与该病有关[5]。病理特点为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本病与其他胃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胀闷、胀痛、胀满、嘈杂、反胃、暖气、口苦、纳差等。西医对本病尚无逆转的特效方法。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使本病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病理改变减轻,甚至逆转[6]。
养阴通络汤由黄精20g,玉竹15g,北沙参10g,半夏10g,黄连10g,吴茱萸3g,生姜10g,柴胡6g,焦山栀6g,枳壳6g,佛手6g,苏叶 10g,三七6g,元胡15g,郁金10g基本方组成。黄精、玉竹、沙参甘寒凉润之属,滋养胃阴。三七、元胡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苏叶、佛手、枳壳、柴胡行气宽中,疏肝解郁;黄连与吴茱萸此两味药即《丹溪心法》之左金丸。方中黄连以泻心胃之火,佐辛热之吴茱萸疏肝解郁、降逆和胃止呕。二药相合,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相反相成,辛开苦降,共奏清泻胃火、降逆和胃止呕之功。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焦栀子散胃中伏火,清泄三焦。全方重视气机的调理,恢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故疏肝和胃[7]。考虑到胃为阳明燥土,易从热化,喜润勿燥的特征,故养阴清热。病程日久,久病入络,络脉瘀阻,故活血化瘀通络[8]。本方治疗脾胃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显示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其属于经验方,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姜小艳,李京伟,张竞超等 .萎缩性胃炎致病机制研究概况及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26(12): 1049-1052.
[2]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3]李军祥,陈諳,吕宾,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
[4]马佳乐,李慧臻.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9,40(11):1646-1648.
[5]马丹,赵兵,周斌.周斌应用“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093-4095.
[6]徐伟超,赵润元,李佃贵,等.国医大师李佃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的数据挖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350-4353.
[7]陈丽丽.香砂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18):2834-2836.
[8]王月平,曹翼,杨超茅.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医学综述,2019,25(20):4148-415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