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纪念馆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4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加强,社会在不断进步,博物馆讲解的对象是观众,博物馆观众在人口统计学意义上多元化。为了使讲解能满足观众需求,达到最佳讲解效果,讲解员有必要对观众进行研究分类,并有针对性地根据观众的特点,灵活运用讲解技巧,进行因人施讲。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因人施讲;语言表达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公共文化机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讲解员是博物馆中直接为观众面对面地提供讲解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是博物馆活着的“展品”,是博物馆对外的窗口性形象。其讲解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参观和受教育质量,其个人仪表气质代表着博物馆人的整体形象,其个人知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博物馆的科研水平。相较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类博物馆展品具有更强的特殊性,陈列内容具有更强的科普性,展示方式具有更为适合青少年和更受青少年喜欢的场景互动性,对讲解员也就有更加特殊的基本素养要求。
1.可大跨度加强情感沟通
如果参观者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能够接受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文物讲解过程,能够让参观者的身心更为愉悦,接受更多的信息,这也是参观者和文物讲解人员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讲解人员如果能够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强情感沟通,在彼此的情感方面达成共识,可以让参观者更好的融入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空间当中,帮助参观者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因此在进行文物讲解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加强情感沟通,这种情感沟通与一般的沟通不通,需要一定的情感内容,这样还能让讲解更具有吸引力,让观众从被动的参观文物到主动的去对文物的知识进行了解,这样不单单可以让参观者在文物的历史历史和知识理解方面的难度降低,也可以提高参观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作为讲解人员需要将历史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让不同的文物的特点充分的展现在参观者面前,让参观者收获到不同的体验。另外,讲解人员需要注意在不断的讲解当中积累经验,并且比对各种讲解形式的优势和特点,让参观人员对文物的印象更为深刻。比如说要学会讲故事。一场讲解是否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根据不同的观众,讲好人、事、物之间的故事。因为历史原本就是由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故事讲好了,文物和历史也就活起来了。故事随着情节的推移,会展现前因后果及逻辑关系,从而传递故事背后的某种思想。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讲述者要与听者建立起联系,从而产生认同感,更有利于增进观众对故事的理解。
2.准确分析讲解对象
首先是针对一般群众参观者。他们基本上是以休闲放松为主,学习为辅。博物馆讲解人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力求简单、通俗易懂,确保这部分参观者在娱乐的基础上增加知识见闻,丰富其精神境界。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参观者不提问时适当规避不谈,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提升讲解效率,也不会对参观者的兴致带来影响。其次是针对专家学者参观者。他们常常是因为学术研究或考察活动而进入博物馆,参观文物的针对性较强,因此在进行讲解之前需要适当了解其研究工作范围,了解其关注哪方面的历史细节,讲解过程中尽可能站在学术层面更加严谨地介绍相关内容,对其提问应当用专业术语予以回答。最后是针对领导参观者。他们行程相对紧凑,讲解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讲解过程中应当抓住关键点,坚持“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基本原则,避免长篇大论,尽量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博物馆的特色展示给他们。
3.一般群众
从总体角度说,一般群众还可分为团体群众和零散参观者。团体群众主要指的是在带队人或者是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参观的、有组织的观众。从实际上来讲,这些群众具有很强的参观目的性,行程安排相对紧凑。在进行讲解之前,必须要先了解其参观的目的和参观时间,进而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合适的内容与方式进行讲解。而零散群众,主要指的是家庭或老年人,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在看待一些问题方面,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的群体参观目的性相对较多,如休闲娱乐、艺术鉴赏或者是学习相关知识等。对这些群体,博物馆讲解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之前的沟通,进而可以更加明确其参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对讲解方法和内容进行及时有效调整。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应的历史故事,使其产生对往事的回忆,加深心理上的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的体力、听力相对较弱,因而需要讲解员能够对所讲解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过长。同时,必须要保证讲解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在此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休息。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向参观者传播知识和精神文明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使参观者深切感受到博物馆的人文情怀以及对老年人的尊重、关怀。
4.博物馆讲解员要掌握一定的讲解技巧
讲解员必须要熟练掌握讲解词,做到熟记,并能顺畅地背诵出来。同时讲解本身就是一种口语交流方式,只有口语化的讲解才能拉近讲解者和听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讲解有切实效果。因此,讲解员要有讲解词口语化的能力。要注意讲解语调、语速,有轻重缓急、断连疏密、刚柔扬抑,很有节奏感。同时,讲解员在讲解时要注意一些讲解动作的使用,一些适当的表情、手势和动作,往往能使得讲解更生动、更有内涵。讲解员在讲解中保持微笑,或一个表意清楚的挥手、一个亲切的握手,都会使现场参观者感受到讲解员温暖如春的友好气氛,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5.坚持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不断学习是获得知识、提升本领的不二途径。自然类博物馆对讲解工作有着特殊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讲解员必须结合本馆收藏特点、研究方向和发展定位,始终加强学习。一要主动学习本馆历史文化,熟悉本馆的建筑风格、展线布局,深刻理解大纲内容、设计思路、展览内容、展品内涵,全面掌握工作程序、制度规范等。二要不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在进行入职培训时,要学习掌握讲解方式、讲解技巧和讲解礼仪;要熟练背诵基本讲解词,带着疑问对展线进行熟悉,熟悉展厅内每一个角落,找准讲解时站立的位置,确定讲解时的手势。三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要通过自学和参加讲座等多种方式,广泛涉猎古生物、地质矿产、博物馆学以及历史、文化、旅游、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结语
综上所述,因人施讲需从“因人”和“施讲”两方面入手,讲解员除了要熟悉展览,提高综合素质外,还需了解观众,掌握讲解的技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讲解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人施讲。
参考文献:
[1]单霁翔.解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J].南方文物,2013(3).
[2]张希玲.博物馆讲解:一个独特的专业教育领域[J].中国博物馆,2006(1).
[3]马青云,贾志强,杨维中.讲解艺术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113.